image
20220520

解析大陸堅持清零管控的代價與副作用

 由於新冠疫情的反覆,以及大陸不少省市地區被迫採取封城管控並堅持「清零」的斷然對策,使得大陸4月的經濟增長大幅走弱。從4月初起,先是世銀在5日就下調2022年中國GDP的增長率,預測將由5.4%降至5%,最差甚至可能將降至4%。緊接著於19日,巴克萊也公布對2022年中國全年和第二季經濟增長率,較4月初世銀所公布的預測,進一步下降至4.3%與3.3%。到了5月份,惠譽於4日所公布的年增長率預測已經由4.8%降至4.3%。而最新的預測值,也就是瑞銀於18日所公布的,則又進一步下降至年增長率只有4.2%,而第二季的增長率則更是將降至2%以內。

 除了這些國際金融與經營管理機構所公布的對中國今年全年以及第二季GDP的成長率預測之外,堪稱桴鼓相應的,則是已經投入中國市場生產營銷的國外企業商會組織,邇來也各自發表對會員投資情況調查的不利觀察。包括5月5日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就指出,由於中國嚴格的防控措施,不只已影響外企商務旅遊的正常運作,也使得中國市場對歐企的吸引力大減,調查顯示,已經有25%的歐企開始考慮要撤出中國,比率創十年新高。同時更有約三分之一的業者反應,受中國官方限制人流的規範,已使歐企面臨勞動力減少的新課題,從而更有近六成的歐企已在下修2022年的營收預估。

 不只歐企對在中國投資營商,因疫情衝擊和中國嚴苛的封控清零對策,而對未來前景出現負面評價,5月6日「上海日本商工俱樂部」發布的調查報告,所呈現的負面數據則更是令人側目。該報告指出,目前已經有63%的日企處於完全停擺狀態,如果再包括稼動率三成以下的28%日企,則相當於有超過九成的日企,在上海封城期間幾乎無法生產。同時也有逾半的日企反映,封城期間上海物流根本完全無法進行安排,以及43%反映國際物流同樣也完全無法進行安排。

 除此之外,中國美國商會也在9日發布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有61%美企反映封城影響供應鏈與物流。而即使中國官方表示會協助外資企業復工復產,但卻只有12%美企表示有改善,56%則表示未能緩解。影響所及,則是已有52%美企表示在中國的投資計畫被推遲,甚或已計畫減少投資,從而也有58%美企只好下調2022年度的營收預期。相較於前引各國際金融、投資顧問所發佈的2022年中國GDP增長預測值,包括美、歐、日等三大經濟體在華投資營商企業的投資影響報告,可才是真刀實槍的切膚之痛。因而,到了17日,中國美國商會會長何邁可(Michael Hant)乃又進一步發聲,直指外商外企因為入境受到限制,「意味著從現在起的三到五年後,我們很可能看到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減少。」而這些限制措施,也將促使在中國擁有供應鏈的外國公司,只好去尋找替代來源,以減少供應中斷的問題。

 也許是感受到來自外企、外銀體系對中國疫控限制措施的負面評價甚至是不滿,大陸當局先是在5月12日,由中共中宣部,偕同中財辦、發改委、商務部及人民銀行等相關部會,特別舉辦記者會,在疫清應對、財經工具、外貿開放、貨幣金融及生態環保等五大領域,強調力爭在今年上半年將先後推出所有已確定的工具,以確保穩住經濟的發展。但顯然這些官方的宣示,並未能對外資企業產生激勵效應,於是只好在18日由本身就是經濟專業背景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藉著在雲南主持召開「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的座談會上,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全國各省市政府必須增強「急迫感」,讓解救經濟危機所規畫的各項新政策措施「能出盡出」,以確保經濟運行。包括「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全部都要兼顧好。

 綜觀中國當局密集的放話、宣示,顯示包括習近平和李克強對於疫情所引發的內憂和外患的確有「急迫感」。但是到了省市地方領導階層是否也能人同此心?或者只「虛應故事」,又或是「過度」反應,也就是重蹈「過度」管控疫情所帶來的副作用之覆轍?無疑將是對於中國長期以來所奉行「由上而下、一體適用」的施政模式之「政治罩門」的再度檢驗。否則包括外企外商、台商、甚至是陸企,基於「在商言商」的務實考量,未來包括外企的撤出,乃至於中企的外流,恐將成為另類的產業流動「新樣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