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519■于國欽

半途而廢的調查

統計要有意義,必須有延續性,不能調查個五年、十年就終止,又換上另一份調查,又或者調查報告表面仍在,但名存實亡,毫無延續性可言。遺憾的是,這樣的政府統計調查,俯拾皆是。

何以說調查內容要有延續性?試想若我們想知道1980年以來的房價走勢,有一套定義一致的統計可供參考嗎?大概沒有,2003年以來經建會曾辦理「住宅需求動向調查」,每季編有購屋單價統計,可惜這個時間數列後來也就不見了,隨之而起的是住宅價格指數,而住宅價格指數只能溯及2012年,如此時間數列十年一換,難以銜接,實在可惜。

又如,昔日由經濟部統計處每年編製的「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對於海外投資,投資帶動貿易、產業分工,海外事業人力資源有非常詳實的統計,可惜這份調查進行了十年左右,又停辦了,改由投審會辦理「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兩者調查的樣本回收率、內容自有差異,這個對外投資的時間數列同樣被一分為二,難以有效銜接,實在可惜。

非僅如此,主計總處辦理多年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青少年狀況調查」、「時間運用調查」、「老人狀況調查」、「工作經驗調查」等等,一樣也辦了十多年,隨後不是轉給其他部會,就是停辦。

 這些報告有的自1990年以來就有,於2000年以後消失,有的2010年以前還在,隨後不見,這些趨勢性的國勢調查,不必年年辦,三、四年查一次即可觀察台灣半個世紀以來人文素養、社會風氣、經濟變化的軌跡,對於今天政府施政有莫大的助益,只可惜每一份調查總是中道崩殂,留下的只是斷簡殘編,讓我們失去了解自己社會變化的原因,實在可惜。

政府統計所花費的預算不多,但這些調查如果能持續辦下去,四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則這些統計就價值非凡,但如果只是辦個五年、十年就退場,另起一個新調查又是五年、十年就消失,這樣的半途而廢的調查非僅浪費預算,難以觀察國勢,更讓主政者失去改革的機會,統計辦成這樣,除了可惜,也實在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