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要達標需確立目標期程,比如禁售燃油車的年限就應寫入《氣候變遷法》!」民眾黨立委蔡壁如表示,電動機車是許多民眾未來的交通運具選擇,也是台灣重要的產業機會。她指出,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2017年就宣示「2035禁售燃油機車、2040禁售燃油汽車」,但蘇貞昌院長2019年上任時,卻暫緩禁售期程,因此電動機車銷售量呈現陡坡式崩落。
對此,民眾黨團版本的《氣候變遷法》就要求將2035年碳排減半、禁售燃油車等目標確實入法,在立法院嚴加審視國發會提出的路徑,能否確實帶領產業轉型,避免政府遇到阻力又走回頭路。
蔡壁如說,政府應該有高度去思考,如何在推進環保的同時,兼顧經濟產業的發展,而推動電動運具就是解方之一。因為電動汽機車的發展,可以讓民眾用切身經驗了解減碳議題,也很有機會能帶動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基層的就業機會。
蔡壁如說,國際的趨勢走在前面,台灣應該加速推動碳定價機制,淨零碳排才能落實。且透過碳定價機制,除了讓台灣企業體認到節能減碳與自身相關,收取的碳稅費也可以用於傳統機車行的公正轉型。
蔡壁如表示,政府不能只有目標,更應該要提出積極手段,而且要注意預算投入的成效,並加入動態的評估。她舉例,以現在環保署的預算來說,20億元的預算就有14億元是拿來進行機車汰舊,而不是一步到位讓民眾能直接更換電動機車,未來就有再次淘汰的問題,等於是事倍功半。
蔡壁如也補充,淨零碳排不單是環保署的責任,經濟部、交通部、教育部等部會的支持也都非常重要,但關鍵是不能互相踢皮球、推卸責任,因此《氣候變遷法》中各部會權責入法更顯重要,要共同投入更多資源,協助民間及產業完成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