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517文/彭禎伶

防疫保單困境 回歸市場機制解決

4月8日台灣防疫政策由清零轉向共存,點燃防疫保單之亂的引信,自此保險市場再難平靜,無論是已寄出續保通知,後決定緊急喊卡,或是重複投保者不再核保,到是否接受數位健康證明、居家照護是否理賠住院日額保險金等,都因確診人數每天增數萬人,而讓保險公司每一個決定都「痛苦萬分」。

金管會要求保險公司注意公平待客、重視誠信,財務赤字可以改善,而信任赤字難以彌補等,但另一頭大股東亦要求必須依契約理賠,在確診者爆增,且99%是無症狀或輕症的情況下,保險業者覺得現在要求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已超出當時設計保單的數十倍到數百倍,有些公司已到危急存亡之際,早已無法再一味回應社會期待。

確診定額理賠金,沒有爭論空間,無論輕症或無症狀,乃至中重症,只要確診,依保單契約就要理賠,即便未來疫情指揮中心同意自篩陽性即視同確診,有可能有10%偽陽性,保險公司還是得依約理賠。

 但住院日額保險金,目前的確存在爭議,2021年在清零政策下,只要確診就入住醫院,當醫療量能不足時,轉住入防疫旅館或檢疫所,同樣有醫護人員照看,金管會解釋亦視同住院,在當時確診人數仍控制在一定數量之下,保險公司接受此融通措施。

 但現在已轉為與病毒共存,到16日公布本土已逾74萬人確診,99.79%是輕症或無症狀,若以一人算七天居家照護就好,單以400萬張防疫保單推估,住院日額1,000元,就已要賠8~10億元,更何況有些是日額2,000元,有些居家照護是十天,業者更擔心的是難以切割一般保單,最終是數百億到上千億元的理賠金,若肺炎已流感化,就該回歸住院才理賠。

據了解,17日的壽險總經理會議將全程錄音,各家公司要為自己的發言負責,大家壓力都很大,極可能會通過嚴格理賠的方案,但由各家公司決定給予輕症或無症狀保戶「慰問金」,兼顧財務及形象。

正本清源,應讓商業回歸商業,各家公司承保與理賠,影響自己商譽,亦由自己承擔責任,而契約未明定的融通政策,亦應隨防疫政策的轉變,設下落日時間或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