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516陳馨蕙、邱瑋茹■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助研究員、輔佐研究員

製造業過度關注通膨的風險 慎防存貨跌價及資金斷鏈

image
●雖然晶圓、半導體仍供不應求,但中下游消費性電子、較長鏈之系統廠與手機廠等多反映存貨持續增加。圖/本報資料照片

5月3日國發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發布之4月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台灣製造業已連續22個月擴張。然而俄烏戰爭、中國上海、昆山、北京等城市封控,以及歐美高通膨對民生消費的抑制下,PMI組成指標中最具領先反應景氣動態(eading indicator)之新增訂單指數自2020年7月以來首次呈現緊縮。

 俄烏紛爭與中國封控使得供給中斷與物流交期紊亂,台灣製造業卻未迎來如2021年時的熱絡搶料下單,也未見存貨與客戶存貨指數重跌或轉為緊縮的嚴重斷料缺貨,反而面臨存貨積壓的挑戰。首先,關鍵晶圓仍短缺,長短料仍嚴重,惟短料品項越來越少,長料品項存貨堆積嚴重。其次,製造業亦已連續4個月回報客戶存貨高於當前客戶所需,各產業皆有經理人回報歐美客戶塞港紓解貨品陸續到貨,以及觀望俄烏紛爭等因素,致使延單緩拉頻傳,且歐美高通膨似乎也抑制終端消費需求。此外,4月中國CFLP官方版PMI罕見下跌超過2.0個百分點是2020年2月新冠疫情以來最快緊縮速度,顯示供給斷鏈的同時,需求也出現雜音。

 台灣在過去兩年是全球少數供應鏈未中斷且持續生產的製造重地,以2020年新冠疫情下訂單最熱絡的電子暨光學產業為例,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電子暨光學產業之新增訂單指數已連續22個月擴張,是自2012年7月創編以來最長擴張期。然而,1月起經理人陸續回報客戶延單緩拉,2月傳出消費性電子下修,3月起部分車用與半導體供應鏈也回報訂單增速趨緩。雖然,晶圓、半導體供應鏈上游大廠與太陽光電等業者仍供不應求且交期仍長,但中下游消費性電子、較長鏈之系統廠與手機廠等多反映存貨持續增加。斷鏈、漲價與交期攀升等供給因素推升原物料成本,但終端需求卻未如2021年上半年熱絡,記憶體甚至傳出上游與零售通路價格倒掛情況。

 在終端需求傳出不確定性的同時,俄烏戰爭牽動金融市場與投資人情緒,國際金屬塑化產品報價飆升,但台灣製造業未現明顯「追漲」反呈現「觀望」態勢。金融市場報價之大宗原物料商品,例如天然氣與鎳價可以一晚上漲60%,但企業採購、訂單、存貨、出貨與收款並不會在一個晚上全部補足到位與收齊款項,越接近消費端的相關中下游製造業者紛紛表示轉嫁困難,屬資本支出類的工具機業者也紛紛表示對客戶漲價速度跟不上原物料變化速度。此外,戰爭等因素使原物料價格短期內急漲急跌,各產業多有業者回報「近似違約」的案例或擔憂。部分上游廠商已不再全面拉高安全庫存策略,現階段僅為特定品牌客戶或大廠拉高安全庫存,策略性分配產能,選擇客戶出貨。連「上肥下瘦」的上游塑化業者亦表示,短期價格多為供給面因素驅動且報價急升,鑒於供應鏈庫存高且需求未明顯增溫,憂心需求崩跌,且中下游客戶無法將成本遽增的壓力完全或即時反應在終端成品上,資金斷鏈風險增加,故呈觀望態勢,甚至也有上游業者主動減少產能,挑選客戶以降低客戶違約風險。

 雖有樂觀下半年景氣之業者提及,預期中國大陸市場第四季將出現類似「報復性消費」之「報復性生產與拉貨」。惟製造業目前長料存貨量持續攀升,短料交期仍長,再加上原物料價格與2020年相比仍偏高,若原物料價格未回檔,廠商要如2021年的「報復性生產與拉貨」相對困難,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口袋夠深,資金鏈充足穩定」,以及「足夠倉儲空間與可承擔跌價損失」。

 產業界面臨歐美高通膨、升息、俄烏紛爭、中國封控與全球經濟成長下修等不確定性,以及近期國際鎳、鋁、鋅報價回檔、中國鋼市與國內廢鋼也開出平盤或下跌盤,塑化衍生物產品也因終端需求漲跌不一,建議經理人採購存貨政策從「整條供應鏈」與「終端需求」著眼,在存貨品項間檢視轉嫁能力並適時調整採購存貨政策。需知工業用原物料報價並非民生餐飲報價易漲難跌。製造業不宜因下修砍單訊息而過度恐慌,也不應搶復甦或追價過度搶貨。在面臨斷鏈、貨運延遲與原物料價格快速波動的同時,切勿過度關注通膨而超額追價,慎防存貨跌價損失與資金斷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