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保險局8日上午召開會議,表示在衛福部主動建議下,希望業者將確診理賠申請所需的醫生證明改用「數位健康證明」取代,以減輕醫院行政負擔,可用更多資源救助中重症民眾。
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表示,原本數位健康證明是為了出入境需求,因此上面只有護照號碼,產險業者反映要有身分證字號才能進行保單理賠,金管會已代為向衛福部反應,未來健康數位證明亦會增加身分證字號,同時上面還有QR Code可掃描驗證真偽。
8日上午會議僅舉行不到一小時就結束,保險局表示,主要是為解決產險業者理賠實務問題,目前產險公會理賠小組亦反應可以接受,相關實施細節將由產險公會統一揭露,並會製作問答,讓保戶依循。
據悉,對此新做法,公會目前仍在討論,其中數位健康證明可提供新冠病毒檢測結果資料,但與紙本診斷證明書所記載的欄位若仍有欠缺,不排除授權各公司可再進一步實質查證;此外,依保單契約不同,不排除由各公司自行決定是否採取數位健康證明和紙本診斷書兩者併行的方式受理理賠。
保險局強調,衛生福利部提供民眾申請並下載的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是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為數位證明發行機構,其內容除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檢驗疾病或病原體、檢驗類型、檢驗樣本採集日期與時間、檢驗報告的產出日期與時間、檢驗結果、醫事機構等,與現行由醫師開立診斷證明書所引用的相關資訊相同。
保險局重申,防疫保單理賠申請時效是發生後二年內,保戶勿急著申請,尤其是輕症及無症狀者不要在此時擠進醫院,浪費醫療量能。
但金管會在衛福部建議下推出「數位認證理賠」,引發多家產險業者反彈,業界人士指出,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不必經過公會理事會通過即可逕行的作法可說前所未見,等於是金管會強行下令,令業者感到不服。
據了解,依產險公司內部數據,若依目前染疫率估算,即使是中小型產險公司,理賠金額也已接近10億元,大型產險公司則超過50億元,而倘若如金管會先前最嚴重的壓力測試預估,有超過300萬人確診,那麼理賠金額至少會再多出兩倍,中小型產險公司要是防疫保單賣得多,恐怕連淨值都不夠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