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419

央行對匯率阻升容易阻貶難

 美元指數4月12日收盤正式站穩100,至今仍高居100以上的水準。根據中央銀行統計,美元指數自2019年底至今年4月15日,升幅達到11.72%;單看今年至4月15日為止,美元指數也上漲了5.02%。美元強勢的同時,對美元跌幅最慘的非日圓莫屬,今年以來的跌幅達8.98%,2019年以來跌幅更達18.46%,日圓除跌破125日圓的20年新低價位,市場分析師甚至已喊出130日圓的價位。

 至於歐元因美元強勢和俄烏地緣政治風險,也屬於慘跌的貨幣,今年以來對美元跌了4.47%,2019年底至今則下跌12.08%。

 就這波美元強勢下各貨幣的表現來看,日圓、韓元和新台幣可說「亞幣三慘」,除了日圓今年以來對美元大貶8.98%,新台幣對美元貶值4.9%,韓元今年以來對美元則是貶值了3.32%。其中,今年1月新台幣還曾挑戰27.6元的25年新高,不料4月已跌破29元價位,變化可說相當劇烈。

 分析這波美元指數走強,主要是美國聯準會(Fed)為抗通膨,貨幣政策由極度寬鬆轉為激進式鷹派,Fed在3月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後,市場普遍預期,Fed在5月將升息2碼,隨後在6月和7月的會議上再分別進行兩次2碼升息,然後還會保持每次升息1碼的幅度,直到2023年5月,聯邦資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將提高至3~3.25%。華爾街甚至有愈來愈多人押注,認為就算Fed一次升息3碼,也有可能。

 為什麼Fed調高利率會造成國際資金大舉移動,主要還是回到利差,即傳統所說水往低處流,但錢往利率高的地方走。回顧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起因之一也是當時美國經濟在90年代早期從衰退中恢復,葛林斯班領導的Fed開始提高美國利率來對抗通貨膨脹,相較東南亞當時一直以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熱錢,美元利率走高後,成為比東南亞各國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進而抬高美元價值,並造成東南亞貨幣走貶。

 當然,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不僅美國調高利率這麼簡單,形成的因素還包括當時東南亞經濟體的產出和財政結構,包括當時一些把貨幣錨定美元的東南亞國家(如泰銖),走高的美元使其出口更加昂貴、失去競爭力,也造成東南亞工廠搬遷到成本更低的大陸,所以1996年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增長預期開始顯著下滑,進而使經常賬戶惡化。

 熱錢大量進入亞洲股市後,又因利差因素撤離,使得這些亞洲經濟體資產價格崩跌,股市泡沬化,也是引發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

 當時為了避免貨幣崩潰,不少國家把利率提到極高的程度,以緩解資本外逃的現象,或為了干涉外匯市場,用外匯儲備買下多餘的本國貨幣,但過高的利率對整體經濟發展會造成傷害,各國外匯儲備也不是取之不盡,最後這兩種方式除了難以持久,也註定走向失敗的道路。

 回過頭來看這次的美國升息,外資提款場景不是發生在東南亞而是東北亞,日本、韓國和台灣股市都可見外資賣股匯出的情況,日圓、韓元和新台幣也走在貶值的道路上。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是否會在東北亞重演?目前還很難說,只能說在外資如流水的情勢下,對於大量資金進出造成的資本市場動盪,台灣沒有大意的本錢。

 外界常批評央行阻升不阻貶,姑且不論央行是否希望用弱勢匯價提振出口,從實務上來說,對各國央行而言,阻升有如順水推舟,阻貶卻如逆水行舟,兩者難度大不相同。簡單舉例,熱錢匯入炒匯,央行可以說「不買股就請出去」;但外資在台股賣股匯出,央行沒有任何方法阻止外資不要賣。

 再說外界常提到的干預,所謂阻升,指外資以美元買新台幣,這時央行大量供應新台幣抵消市場需求,反映結果就是央行外匯存底會增加,如果用比較粗暴的形容,就是反正新台幣是央行印的,這樣的子彈可說取之不盡;但反過來,阻貶是央行在外資賣新台幣買美元時供應美元,說到底台灣外匯存底就是5,000多億美元,且外資持有台灣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新台幣存款餘額,超過外匯存底的100%,雖然外資不可能全部賣光光走人,在這樣的比重下,一旦外資賣股出走造成新台幣貶值,央行干預子彈能有多少,其實不容樂觀。

 說到底,要不要讓新台幣升值,央行都還可說是操之在我,但新台幣要不要貶值,央行則是身不由己。固然央行可以在合理的範圍內提高利率,縮小和美元的利差,但這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已證明是無效藥,且各國經濟情勢不同,美國有升息10碼的本錢不代表台灣也有;要央行為了減少輸入型通膨逆勢干預,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平心而論,央行能做的,只有避免新台幣短期波動太大導致市場不安、進而引發恐慌性預期心理,也就是盡可能讓新台幣就算要貶,也貶得僈一點、時間拖長一點;至於要如何留住外資,終極答案還是回到台灣要有競爭力,如果台灣的資本市場可以提供外資良好報酬,如果台灣經濟環境對外資長期投資有誘因,就算外資一時因「利」之所趨而匯出,終有認錯回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