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308陳碧芬/台北報導

去年逾八成企業ESG評等 標普降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首度公布2021年全球ESG信用結果清單,被記註ESG評等行動的550家企業中,逾八成企業被降評或列入負向觀察名單。在金融服務業方面,ESG信用評等表現「受惠」於2021年疫情的特殊情況,標普分析團隊表示,金融機構領先因應氣候變化,且ESG報告標準化上大有作為,幾乎沒有受到ESG信評相關的負面影響。

 將企業的ESG作為納入信用評等要素,全球信評機構包括標普、惠譽都極力推動,標普的ESG資料庫能詳細檢視不同市場、不同產業的ESG表現,2021年第四季全球上路「信用評等中的環境、社會、治理(ESG)原則方法論」,台灣也自今年第一季開始發布「ESG信用指標報告書」,依法規接受信評考檢的台灣銀行業與保險業,是標普台灣子公司中華信評的第一波評核重點。

 中華信評資深副總經理張書評表示, ESG因素通常涉及企業本身與E、S、G之間的相互影響,「並非所有ESG因素都會對信用品質與評等產生重大影響」,目前依循標普的方法論,就受評實體、企業所發行債券產生「顯著信用影響」,且中華信評能「充分看出、且有把握」將其納入信用評等分析當中的要素,加以列為ESG信用因素。

 標普以亞太區熱門的綠色債券發行為例,這是許多發行機構、金融業偏好的ESG標的。標普統計,2021年亞太區發行1,72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估計2022年會持續並成長為區域債務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項目。

 但漂綠等問題也同時浮現,迫使政府部會、監管機構祭出越來越嚴格的標準。標準普爾全球評級亞太區永續金融部門主管 Bertrand Jabouley認為,標準變來變去、數據不足、治理不足,加上人力資源限制,投資人也變聰明了,希望看到融資框架遵守國際知名機構的既定標準。

 在歐洲對ESG、SDGs規範最嚴格的德國,標普評估德國35家最大企業中,排名前五的排放約占碳排範籌1和2的80%,同時也有35%的企業尚未制定淨零排放目標,儘管官方加大努力減排的代價很高,從長遠來看,德國企業可以獲得競爭優勢,因為這些外部成本終究會納入企業營運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