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124王淑琪■中正大學企管系博士生、台灣酵素村副總經理

科技為弩 研發為盾 智慧農業新藍海

2022年1月臺灣加入WTO已屆滿20年,歷經「穩定中發展」的20年。2021年9月我國遞件申請加入CPTPP,而加入CPTPP最可能受到衝擊的產業就是農業,農產品貿易再度面對自由化市場的挑戰。前日本首相安倍曾說,日本農業將轉變成「攻擊型農業」,化被動為主動出擊。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提出,臺灣加入CPTPP是「農業全面轉型升級的最好機會」。

 隨著全球氣候暖化、自然環境及氣候劇烈變遷,以及COVID-19來襲,對全球經濟局勢及各產業皆產生重大影響,其中農業的衝擊更甚以往。在耕地面積有限且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的臺灣,為持續糧食自足生產及精進農業技術,科技研發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全球農業在經歷1.0傳統農業、2.0生物化學農業、3.0機械化農業之後,進入一個全新階段4.0智慧農業。跨領域的技術研發,結合大數據建構決策的協作模式,將農業升級推向智慧化。以科技為弩、研發為盾,這是臺灣永續農業及未來挑戰的致勝關鍵。

 為達到「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之產業目標,從最前端的基礎研究、技術發展,到科技農企業的計畫推動,臺灣農業的防禦與進攻,正在加速完成「農業科技」的最後一哩路。我國農業應如何憑藉優勢與厚實的技術能量,結合科技與創新思維,創造跨域契機?筆者從產業思維出發,提出下列三個構面進行探討:1.農業的防禦與進攻,2.科研創新 翻轉農業競爭力,3.智慧啟航 農業科技(AgTech)新藍海。

 依據MarketsandMarkets2020年的預測報告指出,智慧農業的市場價值將以9.8%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成長,預計到2025年將成長至220億美元(MarketsandMarkets, 2020)。

 臺灣為例:運用AIoT技術讓智慧加值農業轉型,以火龍果栽種為代表;數位化標準作業流程,再透過AI蒐集數據,找出最佳化的種植流程,用大數據精準分析,減少投入風險,協助果農轉型冬季產果,平衡夏季、冬季產量,提升農民收益。

 荷蘭為例:荷蘭人口約1,740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2%,土地面積4.2萬平方公里,適合耕種的土地面積僅有7%。在先天環境、氣候不利的情況下,透過科技發展出高度自動化與標準化的溫室系統技術,利用玻璃溫室技術,來調控溫度、濕度。荷蘭將現代科技技術運用到農業上,實現規模化生產,創造農業科技新藍海。

 以色列為例:以色列三分之二國土位於乾旱或半乾旱沙漠地帶,缺乏耕地及淡水資源,夏季炎熱少雨,相當不利農業發展。以色列致力開發節水灌溉模式,發展出直接將水送到植物根部的滴灌技術,不浪費任何一滴珍貴的水資源,以農業科技研發的實力,創造出沙漠農業奇蹟。

 日本為例:日本為解決從農人口下降問題,建立世界第一座機器人農場,從移栽幼苗到採收,全程由機器人完成,達到智慧農業數位化與無人化的新境界。

 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在「繁榮的悖論」一書中提到,「每種創新對於維持經濟活力都很重要,但是有一種創新特別關鍵:創造市場的創新,可以為持久的經濟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科技創新支撐智慧農業的發展,亦是智慧農業的堅強後盾。「科技農業」不僅要讓農業擁抱科技,更要將科技人才帶進農業。

 臺灣近幾年結合產官學研商各界智慧,透過科研的創新與精進,帶領農業科技啟航邁向數位化、智慧化。運用垂直整合、水平擴張,建立國際行銷能量。期盼各界共同攜手推動臺灣智慧農業,迎接未來挑戰,航向農業科技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