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科技部發布全國科技動態調查,2020年全國研發經費為7,188億元,研發經費占GDP 3.63%;研發經費民間為5,982億元,較上年成長10.6%,政府為1,206億元,成長0.7%;民間與政府占全國研發經費比率為83.2%、16.8%。2020年在執行項目上,「基礎研究」為505億元,較2019年成長8.1%,占比7%;「應用研究」為1,561億元,成長4.7%,占比21.7%;「技術發展」為5,122億元,成長10.2%,占比71.3%。
依據2020年5月29日經濟部統計處發布的主要國家研發投入比較,我國2018年研發經費占GDP比率3.36%,居世界第三,超越日本3.26%,高於美國2.83%、中國大陸2.19%,僅低於以色列4.94%、南韓4.53%;2020年我國研發經費占GDP 3.63%,居世界第幾位,尚不知道,但肯定是名列前茅;我國企業研發經費高度集中在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業,2018年占73.6%,南韓亦以該業別居首位占51.9%,日本以汽車業研發投入居首位占26.1%,但日本各領域也能均衡發展;也因為如此高度集中,使我國創造領先世界的半導體製造產業,但在機械,材料化學,生技等領域則顯現不足,當然就不易再創領先世界的其他產業。
科學研究工作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發展,三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科研的結構體系。「基礎研究」產生前瞻性創新的前端,其研究所需時間至少以十年考量,沒有特定商業目的,以創新探索知識為目標的研究,稱為基礎研究。有特定目標,進行的基礎研究,稱為定向基礎研究,此類研究多在企業進行;「應用研究」運用基礎研究成果和有關知識,是創造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的技術基礎所進行的研究;「技術發展」利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和現有知識,以產品生產或完成工程而進行的技術研究,為商品化量產後端,是一般認為的製程改良活動;2020年我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占比分別為7%、21.7%及71.3%,由此可知我國在基礎研究的投資嚴重落後先進國家,也表示我們未來前瞻性創新產品需要依靠他國,我們無法成為像以色列那樣的科技創新強國。
21世紀因為COVID-19的多變異、又複雜,充滿不確定性,讓人難以招架,加上中美爭霸,科技關鍵勝敗,導致產業供應鏈被迫選邊,這真令多數人焦慮不安。我們每天面對海量資訊、數據與抉擇,都希望找到最好的選項,最正確的答案;我們相信有最佳選項,但擔心可能選錯,所以我們找尋專家及科技協助(如AI) ,例如過去在科技專案研究管理領域更是如此;但因為專業知識者也常是「狹隘」的專業者,面對複雜問題,恐會「過度聚焦、思考過於獨立、無法整合全貌」;如六位瞎子摸象的寓言,六人不論他摸到什麼,都認為那就是大象,而忽略自身領域以外的發展,學者專家常無法理解領域相互連結交錯的複雜性;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裡,寬廣的視野更勝於深厚的專業知識,而這就是國科會的職責所在,整合各部會的意見,做最有利國家科技發展的決策。
綜上所述,中美爭霸,科技關鍵勝敗,科技更受各國重視,我國亦然。但現階段,我國研發集中在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業占70%以上,而在機械,材料化學,生技等其他領域則投資不足,產業發展不平衡,社會發展也會失衡;再者我國在基礎研究的投資也嚴重不足,未來前瞻創新性產品仍需要依靠他國。
2021年12月2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科技部轉型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簡稱新國科會),負責強化整合我國各部會科技研發,引領台灣數位發展與產業創新。至盼新部門,重新思考國家及產業研發轉型的策略;檢討過去的缺失,並深化基礎研究,連接上、中、下游的技術發展與產業應用。更期待新國科會協助行政院完善科技政策的執行與管理,且規劃、協調、審議、資源分配及執行績效管考評估等職責,以確保政策有效執行,落實對社會實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