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110魏喬怡/台北報導

信託公會變身說書人 安養信託2.0專刊 上線

「信託」迷思太多,信託公會變身「說書人」讓人更能感同身受。信託公會理事長雷仲達指出,信託公會編寫「安養信託2.0專刊」,蒐錄13家曾獲頒安養信託績效優良銀行所提供的實際案例,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拉近國人與安養信託的距離。

雷仲達指出,過去常有「信託是有錢人的專利」、「我的錢不夠作信託」、「我的年紀還不需要做信託」等迷思,信託公會特別蒐錄近20篇的小故事,從案例的發生情境、委託人的需求,進而規劃出信託架構的安排,以及信託可為國人達成的結果或目的,讓民眾更能深切感受社會各個角落及不同生活層面的對於安養信託的需求類型及安排重點。

以高齡者類型的「生病的母親、無情的兄弟」及「留房養老、結合安養信託」等故事案例,可鼓勵老人家透過信託為自己保留養老的資產,避免因失智、失能而受他人詐騙財產。而身心障礙者家庭類型的「永遠長不大的兒子」及「火星來的兒子」等案例,則提醒身心障礙者家庭應及早規劃信託,即便未來主要照顧者過世,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照養仍能持續被妥適安排。

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表示,許多的安養信託案例常常就發生在你我的身旁,從專刊中的實際案例,可以看到安養信託不全然就是孤苦無依的悲慘故事,透過「子孫滿堂的老奶奶」故事,了解透過家人的事先成功溝通、有共識的信託規劃,信託可以傳承的不只是有形的財富,還可以延續代代相傳的愛與關懷。

從「與死神賽跑的黃金72小時」案例中,可以發現案主從發現罹癌到過世,因為病情急速惡化,最終雖然透過銀行積極規畫完成「公證遺囑信託」,得以保全部分遺產專款專用於照顧未成年獨子,但是很可惜沒有足夠時間辦理不動產或股票等資產的所有權移轉而未能及時交付信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