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106呂清郎/台北報導

連24年增加 外匯存底去年大增近185億美元

image
近十年外匯存底餘額

 中央銀行5日公布2021年12月外匯存底月增10.76億美元,餘額連續五個月創新高達5,484.08億美元,合計2021年外匯存底餘額全年大增184.97億美元,已是連續24年增加、創史上最長紀錄,即彭淮南和楊金龍前後二任總裁任期內累計增加4,649.06億美元外匯存底,折合新台幣約12.84兆元。

 根據央行統計,外匯存底在1997年底時為835.02億美元,當年為年減45.36億美元、減幅5.15%,至1998年前總裁彭淮南上任,外匯存底開始反轉增加,之後年年均增加,24年來未再減少,直到2021年底已增至5,484.08億美元,也使台灣外匯存底躍居全球第五位,僅次於大陸的3兆2,224億美元、日本的1兆2,795億美元、瑞士的1兆60億美元、印度的5,714億美元。

 央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表示,2021年12月外匯存底增加原因主要是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加上歐元等主要貨幣對美元升值,以該等貨幣持有的外匯折成美元後金額增加。統計當月歐元升值0.35%,澳幣勁揚1.55%、英鎊大漲1.25%、人民幣小升0.11%,但日圓貶值1.2%。

 2021年全年外匯存底增加逾180億美元,與1月時央行為維持匯市穩定,進場買匯87億美元有關。匯銀主管指出,2020年央行為穩定匯市,在上半年買匯39億美元,及下半年買匯352億美元,全年合計買匯391億美元,也使得2020年外匯存底年增517.85億美元。

 蔡烱民指出,2021年1月匯市供需不平衡,央行進場提供充足流動性,買匯87億美元,2月恢復常態後,3月並轉為淨賣匯,之後從4月至12月供需均維持平衡,央行也未再買賣匯,外匯存底單月增減,主要均反應投資運用收益,及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變動,折計成美元後增減的結果。

 央行重要職責之一是維護匯市及金融市場穩定。蔡烱民重申,當資金短期間大量且集中異常進出,均可能造成匯市失序,衝擊國內金融市場穩定,是央行必須進場提供充足流動性原因,「不論買匯或賣匯,原則一直以來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