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大型科技公司不斷開拓金融服務業務,涉足支付、保險和信貸等領域。總部位於美國的亞馬遜、蘋果、Meta(前Facebook)、Google、微軟等公司都推自己的支付服務,與該領域傳統企業短兵相接。中國的螞蟻集團和騰訊也已在中國金融業佔據重要地位。
這也引起金融監管機構的重視。早在2019年,金融穩定委員會就警告科技龍頭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可能對金融穩定形成新的威脅,但同時指出,科技龍頭加入可望促進金融服務創新,增加多樣性,提高效率。科技龍頭企業藉合作、收購等方式,在金融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張。據CB Insights資料顯示,2018至2020年,Meta、蘋果、Google、亞馬遜等四家公司投資在金融科技企業年均投資額合計24億美元,其中,Apple收購初創支付平臺Mobeewave的最令人矚目,iPhone從此成為非接觸式移動支付工具。
儘管科技業進軍金融服務業的幹勁十足,實際進展卻不慍不火。現有金融機構地位依舊堅挺,同時無數金融科技顛覆者蓬勃生長,移動支付、數位借貸、理財等領域的企業成長迅速。
另一個發展趨勢在新興市場,從全球網民的組成可以看出,網路的發展重心正逐漸從成熟國家轉移至新興市場。如今全球共有47億網民,其中約10億於2013年至2017年間首次接觸網路,更重要的是,這10億新網民大部分都來自新興市場國家。2017年至2021年,新興市場國家網民數量預計將再增加10億。
20億新網民需求帶動許多新興市場形成自己的科技生態:中國便是明證,但絕不是個案。這些本土科技生態逐漸發展成熟,催生出新產品和服務,也孕育一批本地甚至區域性網路領導企業。
本土龍頭企業能根據當地民眾的具體需求及監管要求,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衝擊全球科技龍頭在新興市場的主導地位。想在新興市場獲得成功,通常需採用當地語言的方案,但全球科技龍頭可能忽視市場變化,或因同時於多個市場發展而顧此失彼。
波士頓諮詢公司2020年針對100家新興市場科技公司的研究顯示,新興市場企業儘管規模尚小,但平均營收增速是標普500科技公司的六倍。即使在中國,當地大型網路領導品牌已取得支配地位,新勢力仍不斷湧現,與老牌龍頭企業爭奪特定產品和線上購物市佔率。表面上看,科技龍頭似乎是所向無敵的巨無霸,憑藉數位技術威力大舉顛覆傳統經濟。背後卻還有另一番景象:一群規模較小、專業性更強、靈活度更高的競爭者正撼動科技龍頭的支配地位。從電商、居家協作工具到金融服務,只要有大型科技公司的地方就有新興企業發動挑戰。
各個領域都不斷湧現出挑戰者,其中一些還有望成為下一代全球科技巨頭。由於科技龍頭在各指數市值佔比極高,若投資者安於現狀,冀望大型科技公司能永保競爭力,那麼風險將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