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103魏巧杰■Aegis Custody執行長

穩定幣將導致現金時代畫下句點?

image
圖/美聯社

2021年初美國貨幣監管署(OCC)對金融革命丟出一枚震撼彈,宣布將允許美國國有銀行及聯邦儲蓄機構,參與諸如區塊鏈等獨立節點驗證網路(INVN),並使用穩定幣(Stablecoins)進行支付或其他銀行所允許的功能。這意味著,美國銀行在既有法令的規範下,將可利用公共的區塊鏈合法執行驗證、儲存、記錄與結算支付交易等作業,讓穩定幣再度引起關注。至今,主要穩定幣的總市值約為1,27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了500%;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並從10月起,定期發布穩定幣的監看報告。

 加密貨幣自2009年首度面市至今,總市值已經突破2兆美元,其中最主要的比特幣(BTC)及乙太幣(ETH),市值已分別來到近1.1兆美元和4,000多億美元。不過加密貨幣對市場反應太過敏感、再加上流動性不足,價格波動極端,幾個月內上沖下洗價差幾萬美元並不讓人意外,投機色彩重,多數投資人只敢遠觀。理論上加密貨幣也是一種支付形式,但同樣因為極端的價格波動,難以為任何商品定價,大大限制了應用範圍。這個空隙,恰恰給了穩定幣(Stablecoin)崛起的空間。

 穩定幣也屬加密貨幣的一支,有時稱為硬幣(coin),有時被稱代幣(token),卻可以幫助管理加密貨幣市場的極端波動性。穩定幣與傳統加密貨幣不同,背後通常擁有等值的儲備資產支持,像是法定貨幣(Fiat,主要是美元、歐元)、大宗商品(貴金屬、農產品、能源等)、政府債券或商業票據等等;換句話說,穩定幣就有如是法幣、大宗商品或其他儲備資產的代幣化版本,價格自然相對穩定許多。對於渴望涉足加密貨幣,但無法承受價格極端波動的投資人,穩定幣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接下來,穩定幣將有望朝以下三種類型發展:

 1、投資型穩定幣。如泰達幣(USDT)、USDC和DAI等等,這類現存的穩定幣,經常被設計成銜接法幣和加密貨幣的橋梁;常見與法幣以1:1比率掛鉤;加密貨幣投資者會用它來持有已實現的利潤,或作為加密貨幣之間的轉換工具和支付方式。

 2、貿易型穩定幣。目前正由一些大型投資銀行提出穩定幣的方案,將用來支應更主流的金融或企業部門等相關用途,像是國庫支付和跨境支付,錨定的資產有可能是他們在央行的存款。

 3、消費型穩定幣。由Meta主導的Diem幣便是此類型的先驅。這就是網路社交巨頭FB先前所提出的Libra幣,原計畫是要成為和美元、歐元等一籃子主權貨幣掛鉤的通用貨幣,結果貨幣與公司名稱在近期內雙雙更名再出發。Diem是一款針對日常轉帳和零售支付而設計的穩定幣,並於今年初完成超過5,000萬筆交易的先導測試。未來使用Diem的消費者或店家,只需要透過儲值卡(SVF)或電子貨幣便可完成交易。

 不過有部分人士相信,不論Diem上市後結局如何,最終極可能被央行數位貨幣(CBDC)所取代。且如同康乃爾大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中國部前負責人Eswar Prasad所說的,待加密貨幣、CBDC、穩定幣以及其他數位支付選項結合後,將導致實體現金消亡,行之數千年的現金時代將因此正式結束。

 在此趨勢下,投資者該如何持有穩定幣,取決於個人不同的風險策略,例如:可考慮持有穩定幣前三大的USDT、USDC或BUSD(幣安Binance交易所支持),進入像幣安、AAVE或Compound等平臺,去找尋提供最佳年化收益率(APY,Annual Percentage Yield)的資金池。這些平臺為穩定幣提供了鎖定加密抵押挖礦(crypto staking)和加密儲蓄(crypto saving)等投資機會,利率頗具競爭力。

 整體來說,加密貨幣市場縱有起伏但熱度未曾稍減,在這個大潮底下,企業和投資人都不想面臨不必要的風險。可以預見,穩定幣將會是首先被接納和應用在現實世界中的加密貨幣,它們「散戶驅動」的結構性本質被帶入傳統「機構驅動」的金融生態後,將能發揮愈來愈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