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227陳碧芬/台北報導

國際成功經驗 以國家數位憑證為基礎

 歐盟每年發生數十億筆資料外洩,成員國間的跨境使用資料挑戰很大,2014年通過「歐盟內部市場電子交易之電子身分認證及信賴服務規則」(eIDAS規則),加以規範使用原則。

 歐盟執委會DG CONNECT e化政府與信任組專案經理Alma Joy Ridderhof 指出,歐盟對電子身分並沒有強制性,使用比例因此低於六成,疫情爆發以來人們和企業唯有透過數位管道才能和政府連上線,吸引更多民眾想要做到歐盟境內都可以使用。

 Alma Joy Ridderhof表示,未來一旦上路,使用者是關鍵,有權決定數位身分皮夾裡面是要放數位金融卡、數位駕照或健保卡等,線上/線下通用亦要能儲存於信任的機構,需要第三機構協作,成員國須向歐盟層級的數位身分系統通報。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楊岳平指出,歐盟推動數位身分皮夾有三個背景:一、特殊的經濟社會組織,有準國家的身分,會員國有很多跨境的各種數位服務等等,需要有一個數位身分,歐盟為整合的政治經濟體,情勢比較特別。二、數位ID會節省很多成本,數位世界方便很多,歐盟在追求政策效率上有其必要。三、歐盟的消費者資料大量流入美國電商平台,變成數位資料的流出者,若持續這樣下去,歐盟數位產業的國際競爭會輸掉。

 目前世界上開發、運用數位身分的國家,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授范姜真媺提出,政府主導型的愛沙尼亞和新加坡,也有官民聯合型的瑞典和英國。她指出,英國可說是失敗案例,2006年通過身份證法,政黨更替時法案就被推翻,一般民眾相當抵抗。至今由民間機構主導,看起來像是和政府合作,實際上不是很樂觀。瑞典則因監管法律佈建的很好,所以推的好。

 新加坡政府在2018年推出國民數位身份證計畫,以國家數位憑證為基礎,現在一直有進程,主要是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足夠,范姜真媺認為,「能不能成功,來自國家和人民之間的信賴!」,若是不夠,是很難推行,日本也就因為這樣成為失敗案例。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愛沙尼亞,人口只有132萬,是少數成功推動數位身分證的國家,98%公民透過電子系統投票,開發區塊鏈技術作為投票工具,也反映出人口愈少、政府主導性愈明確,推動起來愈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