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215李娟萍、方歆婷/台北報導

台灣期貨商品 拚走向國際

藉數位化投資,吸引年輕人進入市場,商品小型化成主流

image
 ●工商時報及臺灣期貨交易所14日共同舉辦「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出席貴賓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左起)、臺灣期貨交易所總經理黃炳鈞、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玉山金控科技長暨台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張智星及《期貨與選擇權學刊》總編輯暨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蔡蒔銓共同進行研討。圖/顏謙隆

新冠肺炎疫情使市場交易及避險需求大增,連帶推升全球期貨交易量,臺灣期貨交易所總經理黃炳鈞、玉山金控科技長張智星、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蔡蒔銓期許,台灣期貨商品再創新,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2021 New Futures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主題座談,以「數位時代下全球衍生性商品市場的機會與挑戰」為題,與談人把脈未來新趨勢。

座談主持人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問:如何結合自身特點,或採取相關精進措施,提高國際競爭力?

黃炳鈞答:國內期貨市場近幾年持續成長,今年交易量再創新高,且商品日益多元化,今年截至12月13日止,台灣期貨交易量已達3億7,770口,日均量163萬5,000多口,較去年成長17.34%,而交易量成長最大的商品是個股期貨,截至11月底,日均量是31萬3,468口,較去年日均量10萬多口,大幅成長197%。

 由於台灣期貨交易人約有一半為自然人,且新開戶數有不少為年輕人,為便利小額交易人參與,滿足市場需求,期交所今年新商品以小型化為設計方向。小型個股期貨至11月底,日均量為10,812口,較109年日均量2,056口大幅成長426%。

期交所規畫2022年推出雙周選擇權,且將評估ESG指數期貨商品化,並爭取夜盤商品的增加,如ETF、個股期貨等,期待能帶動台灣期貨市場再創新紀元。

陳問:從資產管理的角度來看,台灣期貨市場未來還有哪些發展空間?

 劉宗聖答:夜盤讓交易Round the Clock(全天候),而如個股期貨更可往區域推展,成Round the region(全區域);以聞名世界的台積電來說,若要在其他地區掛牌,會有ADR、DR的問題,但如果藉由規格化、定型化的期貨契約,就會比較單純,讓交易走出台灣市場,做到區域的串接。在資產配置、產品設計上,則可以與投信、證券等做更多的連結,產生更高度的應用。

隨年輕人的進軍市場,還是提出呼籲,希望「先求不傷身體、再求療效」,運用數位化投資元件的同時,多協助年輕人進入市場,能藉期貨多元功能和應用,多所發揮。

陳問:除了AI發展如火如荼,近期又有元宇宙加入,應如何看待未來數位時代金融市場的發展?

張智星答:我用教授的觀點來回答,不要忽視年輕人的力量。因為未來就是他們主掌的世界,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麼,就知道未來經濟的發展。另外,這個市場的價格有時並沒有效率,只有當全部都是AI時,才會有效率。當大家都用電腦程式、協助配置所有資產,可以很有效率地知道價格的變動,分配也能較平均些,因此可降低貧富不均,也不需每天盯盤,或受情緒影響。

陳問:數位投資服務的發展,對投資人的影響,以及對市場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蔡蒔銓答:以羅賓漢(Robin Hood)為例,該公司是一家主要業務為交易經紀的金融科技公司,首創「無最低帳戶餘額限制」且「不向用戶收取交易手續佣金」的金融服務APP,吸引大批散戶開戶。

數位投資服務的發展,帶來散戶熱潮,對金融業是一商機,但也帶來挑戰,對金融管理者更是一大挑戰,宜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