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215方歆婷、李娟萍/台北報導

期市商品多元 今年成交量創新高

第三屆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研討會內容詳見A5】

image
 ●工商時報及臺灣期貨交易所14日共同舉辦「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出席貴賓《期貨與選擇權學刊》總編輯/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蔡蒔銓(左起)、臺灣期貨交易所總經理黃炳鈞、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金管會證期局局長張振山、臺灣期貨交易所董事長吳自心、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玉山金控科技長/台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張智星及《期貨與選擇權學刊》副總編輯楊曉文共同出席與會。圖/顏謙隆

 台灣期貨市場持續發燒,截至12月13日,累積成交量逾3.7億口、已破2020年的歷史高點3.42億口,提前確定全年成交量刷新紀錄。期交所持續推動商品多元化,規畫2022年推出雙周選擇權,且將評估ESG指數期貨商品化,並爭取夜盤商品的增加,如ETF、個股期貨等,有望帶動台灣期貨市場再創新紀元。

 臺灣期貨交易所與工商時報14日合辦「New Futures」期貨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今年邁入第三屆,邀請金管會證期局長張振山、臺灣期交所董事長吳自心、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玉山金控科技長/台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張智星、《期貨與選擇權學刊》總編輯/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蔡蒔銓、臺灣期交所總經理黃炳鈞等,產、官、學界代表共襄盛舉。

 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表示,學術界上研究期貨的論文並不多,回顧2019年舉辦首屆研討會時心情忐忑,所幸在三年來的推動下,參與論文至今累積逾百篇。期藉研討會,結合產、學、研等領域,吸引年輕人關注,對創新的鼓勵,有助期貨市場發展;今年論文議題涵蓋面向廣,也包括加密貨幣、投資人情緒、反向ETF等。

 張振山致詞時表示,透過研討會產官學的交流,台灣期貨市場能更蓬勃發展,也包括在學術上的成就。期交所編製的《期貨與選擇權學刊》發行十餘年,也在國際上發光、特別是國際競爭力上,帶動我國金融產業科技創新;期貨則成為交易人避險與投資兼具的工具,今年來成交量創新高,期勉再接再厲。

 吳自心指出,期交所於1998年推出首檔台股期貨、2001年推出選擇權期貨,今年以小型商品為主軸,在商品研發與制度改進的過程中,需要學術的養分,藉研討會凝聚產官學力量,奠定實務發展的基礎。

 上午論壇先由蔡蒔銓進行趨勢報告,解析「疫後全球衍生性商品市場發展與變革」;近年來FinTech(金融科技)蔚為風潮,此專題由張智星以「FinTech新金融服務 AI風控運用與創新」為題主講;劉宗聖則分享「疫後資產管理業於期貨衍生性商品的投資新策略」。

 「主題座談」則由陳國瑋擔任主持人,與期交所總經理黃炳鈞,以及上述三位演講嘉賓,共同探討「數位時代下,全球衍生性商品市場的機會與挑戰」。

 研討會下午場進行論文發表,分為A、B兩個場次同時進行,由蔡蒔銓、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楊曉文擔任主持人。本屆論文徵集活動共有35所大專院校參與,36篇論文投稿;本屆特增二名「論文金質獎」,由南臺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黃保憲「考量跳躍風險下的一籃子選擇權評價」、靜宜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張玉青「台股指數期貨市場之過度投機與最適避險比率」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