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209呂清郎/台北報導

陳綠蔚、黃正忠獻策 循環經濟的淨零未來 淨零減碳 應從個人做起

image
 ●工商時報8日舉辦「2022投資趨勢論壇」,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左一)出席主持趨勢對談,中技社執行長陳綠蔚(左二起)、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出席與談。圖/王德為

 工商時報8日舉辦「2022投資趨勢論壇」,就「循環經濟的淨零未來」進行趨勢對談,由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主持,中技社執行長陳綠蔚及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與談,針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COP26)有關碳中和及淨零排放議題,做深入探討,與會一致認為,這個議題從國際、國家、企業到個人,都應積極參與,尤其更應從個人開始。

 陳國瑋表示,因應循環經濟的淨零未來,政府單位力拚淨零轉型,就全球永續趨勢來看,政府再生能源的方向確立,許多企業、組織均以具體行動證明對「E」的重視,未來應如何平衡ESG的重要程度,以及個人要如何應對,都是重要的課題。

 中技社執行長陳綠蔚指出,從經濟學來說,可套用一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就是必須付出環境成本。以汽車為例,面臨能源的問題,傳統車廠積極投入發展電動車,因為「不轉型就會被淘汰」。至於淨零大致上可從電力、交通、航空、建築四大面向著力。

 陳綠蔚認為,台灣還有很多東西要做,包括法規的修改、碳權的分配,每個領域都要進行,但其實國內產業很早就已展開因應。至於個人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展開「減法人生」,例如各種主題的「購物節」,基本上很多都是不必要的消費。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強調,目前全球氣候異常的嚴重性,已來到必須下猛藥的關鍵時刻,根據研究,全球氣溫升高1.5℃是所謂的「逃命線」,但從1880年至今已升溫1.09℃,若僅就陸地來看更已衝破至1.59℃,代表已超越「逃命線」,若未來升高至2℃,就進入「奪命線」,因此目標年減碳排5~7%,其實壓力非常大。

 解決之道首先是100%使用綠電,但這難度非常高。其次以購買碳權來抵減,碳移除規畫,政府各部會需全面動員做減碳淨零,透過以價制量推碳稅、碳費等。儘管水價、電價、油價調漲,轉型會很痛苦,但想想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天災逃難潮,實應加緊腳步。

 個人方面,黃正忠建議,消費觀念上應落實需要而非想要,投資上以低碳產業如電動車、綠能、有機等,並且將選票投給重視低碳的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