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205滙豐中國科技精選基金經理人韋音如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中國的新政策接踵而至,當局政府日益關注人口增長放緩的情況,除撤銷實施已久的一胎化政策,對教育及房地產行業推出的政策,也在降低建立家庭及養育子女的開支,我們都注意到這些措施如何顛覆市場。然而,在環境動盪及紛亂情況下,投資人應該瞻前顧後,思考長遠發展。人口不斷增長真的是維持經濟增長的關鍵嗎?中國當局是否可借助其他更重要的因素促進未來的蓬勃發展?

 根據現代經濟理論,產值透過兩大必要投入而產生:資本及勞工。簡單而言,以汽車製造商為例,工人即勞工,而機器及所屬廠房建築則為資本,若缺少任何一種投入,則無法製造汽車。當任何一種投入增加,產值將相應增加。

 不過,這個理論還會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創新或較優質的教育可令勞工產值提升,同時降低資本,修改商業法也能達致相似的效果。經濟分析師將這些其他因素統一歸類為「生產力」。宏觀方面,這促使國家可從三方面推動經濟增長:擴大勞動力、累積資本或提升生產力。

 中國自198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分為三部分,即累積資本、擴大勞動力及提升生產力。當時亞洲四小龍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是大量累積資本所致,而部分原因是東亞當時坐擁大量儲蓄。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出現在四小龍之後,但中國也維持高儲蓄率,近數十年來實現了「亞洲四小龍式」的經濟增長。

 這些經濟體的儲蓄,流入完善的金融體系,用於興建工廠及基礎建設,為往後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過去40年的大部分經濟增長建基於資本累積,除早年於1980年代展開經濟改革外,勞動力擴張對國家的產值增長貢獻甚微。同樣地,預測往後數年勞動市場溫和緊縮預期,將不會拖累中國的未來經濟形勢。最後,生產力提升在近代史上不同時期都是重要的經濟增長貢獻,包括1980年代及1990年代和千禧年代整整首個十年。不過,它的影響力在近年減少。

 從亞洲四小龍的經驗可見,依靠資本累積推動經濟增長,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推動力。除此以外,國家必須透過提升生產力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事實上,中國政府深明國家處於舊經濟增長模式下的最後階段,因此尋求轉向科技創新帶動「優質增長」。目前,中國人均實際GDP僅落後美國四分之一,因此提升生產力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途徑。

 兩個世紀前,拿破崙描述中國為「沉睡的巨人」,到了今天,「綠龍」可能更合適。根據滙豐集團的調查結果顯示,國際企業對在中國進行更多投資的信心日益增強,超過四分之三的企業認為中國邁向碳中和,使得在中國擴展業務,更具吸引力。

 北京當局推動永續發展,將刺激市場創新和成長,外國公司不想錯過相關機會,投資計畫將再生能源放在首位,節能產品和電動汽車也獲優先考慮。如果中國的減排承諾對國際企業來說是個機會,那麼對投資人來說也是如此。

 這樣的轉變是必要的,並需要付出代價。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估計,低碳經濟轉型每年需投入3千億至6千億美元的資金,設立中國綠色債券市場是解決資金缺口的方案之一。

 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自2016年逐步增加,雖然發行量在2020年受疫情影響而回落,由前一年的560億美元降至440億美元,但2021年上半年出現強勁反彈,數字達到370億美元。過去兩年,中國約60%的綠色債券發行收益,已用於資助開發再生能源及低碳交通的項目。對政策決策者及資產配置者而言,這一條漫長但正確的道路,更將帶來龐大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