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203林雨沛■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三年級

騙局金三角:順手牽羊的隱藏成本

銀行須建立信賴資本,其實保全產業信賴資本的建立也是同樣重要,保全人員可隨意出入各樓層、幫住戶收信件和包裹等個人物件,都是依靠信賴資本才能達成。以今年2021年11月的報導—保全人員偷竊潤泰千金尹崇恩名牌包與120萬元現金疑案來說,保全人員為何會犯罪?先解構騙局金三角包括:動機、系統弱點,及犯罪當下心理合理化。

 「順手牽羊」乍看似為無本生意,但其背後含有很高的隱藏成本,隱藏成本的產生就包含犯罪當下心理合理化與「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保全人員矢口否認自己涉案,他將其當下順手牽羊偷竊包包這件事合理化,分成三部分來看:第一,如果知道包包是誰的,基於道德會物歸原主,所以合理化成自己並不知道這個包包是誰的;第二,無法證明包包內部有哪些物品與現金;第三,就算裡面有物品與現金,那要如何證明是原物主本人的。這一系列的心理認知與合理化,可歸咎於所謂的「行為與態度相矛盾的認知失調」。

 人的思維受著各種認知偏誤影響。淺談一下常見的認知偏誤:稟賦效應、自利性偏誤、行動者-觀察者偏誤(Actor-observer bias)。稟賦效應是形容當人擁有某項物品或資產時,他對該物品或資產的價值評估要大於沒有擁有這項物品或資產時,保全人員因合理化認定包包是自己的,便產生稟賦效應,就順手牽羊的拿走了;自利性偏誤是指將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於外因,保全將犯罪當下行為與心理合理化,因外在因素(犯罪情境),誘使他「順手牽羊」。

 保全人員會有這樣的想法與行為,可從「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來看,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保全人員是低度自我效能感的人,才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進而犯罪。成為保全人員理應具備高道德感,但當人陷入犯罪情境時,道德倫理感的存在將會隨之薄弱,保全人員本身因財務狀況不佳,行為就容易被生活層面干擾,因為缺錢,從原本的觀察者,變成了行動者,產生行動者-觀察者偏誤。身為觀察者時,也就是沒有犯案動機的情況下,自認自身性格不可能為之;轉變為行動者的他,將自己的行為與結果歸因於情境(有偷竊的機會)或短暫的特殊性(財務狀況不佳),便將包包拿走,這樣的順手牽羊,到最後卻演變成保全人員身亡,這之中的隱藏成本可比原本所想的要高出許多。

 面對倫理困境,該如何改善?不輕易改變其觀察者的態度?應剖析「順手牽羊」的隱藏成本,啟動倫理自我效能感。保全人員的自我效能提高,犯罪機率就會降低。再者,應補足騙局金三角中的系統弱點,除了須充分了解員工個人特質,才能知其是否勝任保全人員一職;最後,偵測員工帳戶狀態及員工收支是否有重大缺口更為重要,往員工的生活層面貼近,就需要擬定雙方都認同的雙方面契約,如此便涉及到個資。因為保全屬於偏勞務型工作者,需要公司安排「勞其心智」的教育,讓他知道人們並非所想的理性,與了解自省的重要性,利用這樣的教育,讓他能在平時三省吾身,降低行動者-觀察者偏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