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125趙麗芳■Visa台灣區總經理

打造綠色金融產品的三大思考

聽過「永續落差Sustainability Gap」嗎?這個概念的倡議最早源自於講求快速、推陳出新的零售與美妝業,由於著重量產且產品週期短,業者與消費者開始思考永續產品的可能性,透過減少使用資源的來弭平與永續之間的落差。根據Google 2020年發佈的永續消費報告統計,搜尋「無塑」、「環保」美容產品的數量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近300%。

 回到我所身處的金融產業,Visa 2020在德國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 ,大多數的人未曾將擁有的金融帳戶與碳足跡、永續性以及地球聯結在一起。對於早在3年前就開始落實ESG標準的Visa而言,環境永續是重中之重。要將永續的想法付諸行動,以填補意識上的永續落差,從消費端開始是最大關鍵。

 金融機構在構思可行的綠色金融產品時,可從以下三面向思考:

 關鍵一:揭露消費行為產生的碳足跡,將可有效解決我們消費時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如金融機構可讓客戶了解一次消費會產生多少的碳排放量或耗電量,透過揭露具體、可量化的資訊,讓碳足跡更透明,同時直接鼓勵消費者共同採取減碳行動。

 Visa最近的一項實踐便是與德國挑戰者銀行Tomorrow、金融科技新創ecolytiq合作,用戶每次使用Visa卡片消費,即可在Tomorrow銀行的App中找到該次消費或轉帳產生的碳足跡資料,提供消費者掌握自身消費碳排放這項「永續即服務」的解決方案(sustainability-as-a-Service solution),消費者可以從掌握自己碳排放開始有更多環境意識,金融機構也能在軟體即服務(SaaS)的概念下接觸更全面且多元的永續金融產品,落實綠色消費金融策略。

 關鍵二:為個別持卡人客製碳補償的方案。碳補償(Carbon Offset)是個人或組織透過自身行動或是碳補償服務者,達到減少淨碳排放量的過程。根據前面提到的Visa研究指出,將消費行為與抵銷碳足跡聯繫在一起的產品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金融機構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行為偏好,將減少的碳足跡反映在他們重視的不同ESG專案上,例如再生能源、森林保育、永續旅遊或促進職場與性別平等,鼓勵消費者更有意識的進行綠色消費。

 關鍵三:最後是提供實質的獎勵機制,觸發消費動機。換言之,實踐一次永續消費,金融機構便會回饋給環境及慈善團體。台灣不少金融機構現在也開始提供由環保材料製成或虛擬的「綠卡」、「永續卡」及「零碳卡」等,期待透過實質的紅利回饋及刷卡金,鼓勵用戶有意識的選擇更負責任的消費方式。

 綜觀這份Visa的研究報告,大部分的受訪者過去從未將金融服務與永續連結在一起,不過我們驚訝的發現,其中有一群擁有固定收入,且嫻熟數位科技的族群,則熱衷於無紙化帳戶(Paperless Account)、無分行金融模式(Branchless Banking)及社會責任投資(Ethical Investments),此族群的消費需求未來勢必成為金融業思索「綠色金融產品」時應考量的主軸。其中,有將近50% 的受訪者願意考慮更永續的金融服務,且期待業者透過更有感的行動,如以上提到的關鍵數據的揭露、獎勵機制提高等來提升參與度,並避免刻意誇大環保成果的「漂綠」行為(Greenwashing)。

 隨著2050淨零排放的時間點愈來愈近,建議金融機構與銀行業應把握時機,盡早從客戶的需求與體驗出發,另闢出一條綠色金融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