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123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專家:全球統一碳價不切實際

 今年11月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6)落幕後,不少人看好未來全球將整合不同區域碳交易市場,建立全球統一碳價,但《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托普倫斯基(Rochelle Toplensky )認為這個構想不切實際,實現的機率不高。

 各國在COP26氣候高峰會中達成的具體協議不多,但其中一項卻吸引全球企業聚焦,那就是制定一套包含企業排碳及碳交易數據的國際會計標準。不少人期待這套新標準能在未來促成全球一體的碳交易市場,並統一碳權價格,加速全球減碳。

 這樣的預期心理已在近日推動碳價上漲。歐盟碳交易市場的碳價在19日衝上每公噸69.36歐元(約78.26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能源顧問機構Wood Mackenzie預期,2050年前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將達到22兆美元。Refinitiv估計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僅2,380億歐元(約2,685億美元),令不少人質疑各國碳價太低難以推動大規模企業減碳。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顯示,全球前20大經濟體的平均碳價僅每公噸4歐元,但專家表示全球如欲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碳目標,碳價須在2030年前達到75至100美元。

 托普倫斯基認為除了碳價太低之外,全球碳交易市場也過於分散。根據世界銀行統計,目前全球約有大大小小共65個區域性或單一國家碳交易市場,但這些市場加起來只涵蓋全球排碳量的21.5%。

 光是全球最大的歐盟碳交易市場就難以涵蓋所有產業,因為不同產業的排碳機制與法規都不盡相同,很難共用同一套標準,可以想見全球一體的碳交易市場有多難實行。

 托普倫斯基表示,對許多國家而言碳價並非推動減碳的主要工具,而是輔助工具。除此之外,政府還會利用綠能補助及產業投資計畫等財政政策來推動減碳。他認為全球統一碳價或許是個美好的願景,但只要區域碳交易市場設計完善並具有信用,眾多區域市場並存也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