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119

如何讓通膨率取信於國人?

 隨著全球通膨率高漲,我國通膨率依舊平穩,即使近兩個月創下八年半最高,但仍低於3%,眼看韓國超過3%,歐元區超過4%,美國甚至升破6%,我們通膨率卻如此平穩,與不少人的感覺有落差。我們的通膨率準嗎?到底有沒有低估?相信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事實上,主計總處十多年對物價統計做了不少的改善,就以大家覺得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通膨率)怎可能只有3%這件事而言,主計總處自2013年元月起開始編製「購買頻度物價指數」,以呈現經常買、偶爾買的商品價格變化,以此來解釋感覺和事實的差異。此外,主計總處也編了富人、窮人的物價指數,以此來反映不同族群對於物價變化的感受。

 就以10月而言,雖然通膨率只有2.58%,但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卻漲了5.5%,這個漲幅的確比較有感。還有,這一波漲風以食物類漲勢最猛,而食物正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開銷,窮人所受衝擊自然比較大,窮人通膨率於10月升至2.8%,比富人2.5%來得高,這項統計確實也比較接近人們的感受。

 雖然,統計部門這些努力有助於釐清事實與感覺的差異,但相較於日本、韓國,我們顯然還有許多可以改善的地方,茲列舉以下四點:

 第一、購買頻度分類過於粗糙:日本所編的購買頻度物價指數,在每月至少買一次這個項目下,還區分「每月大約買一次」及「每月經常購買」兩類,前者是一年買9~15次,後者是15次以上。也許有人認為反正差不多,何必分這麼細?此言差矣,編的愈深入愈有層次,就愈能看出物價變化的奧秘,以今年9月而言,日本每月至少買一次的商品,仍舊跌2.6%,在物價紛紛調漲的此刻,這很難令人信服,所幸他們有每月「經常購買」這一分類,這一分類漲了3.7%,若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台灣,只怕我們現行的購買頻度物價指數也說不出個道理,最後仍要遭人痛罵。

 第二、老年物價指數迫在眉睫:日本社會比我們更早出現高齡化,他們高齡人口占全體社會已達29%,我們於2025年也將升逾20%,邁入超高齡社會,由於老年人與青年人的消費結構不同,他們在保健醫療、居住及食物的消費比重都比平均值來得高,反之,他們在教育支出微乎其微,這個消費結構會影響他們對物價變化的感覺,當社會上兩、三成人口的感覺與通膨率悖離時,這個通膨率還能反映幾分實情?不言可喻,因此日本政府早已編製65歲以上老年家庭的物價指數,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我國自應儘速研編才是。

 第三、研編生活必需品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涵蓋範圍太廣,食、衣、住、行一經平均,漲跌相抵,經常也把感覺給平均掉了,為此日本編有「基礎支出」物價指數,而韓國也編了「生活必需品」物價指數,韓國挑選各類消費中屬於生活必需的項目進行編製,合計權數53%,以反映生活必需品的價格變化。日、韓這些特殊分類指數顯然更接近民眾的感覺,我國目前雖編有核心物價、不含設算租金物價等指數,惟日、韓所編的這類物價指數,我們仍付之闕如,值得參考並著手研編。

 第四、檢視並反思房租指數:房租占消費者物價的權重高達14%,這說明房租變化對通膨率的起落有很大的影響力,長期以來為研編房租指數,主計總處於全國選取1,200個樣本戶,調查其房租變化,綜合得出房租指數,晚近更參採社會住宅的租金變化,這些努力雖值得肯定,惟自民國90年以來,房租指數有趨於鈍化的現象。時間數列顯示,民國70年代(70~80年)房租十年漲了31%,80年代(80~90年)也漲了25%,但90~100年卻跌了1.5%,而100~110年10月也只漲了8.7%,究竟是國內房租真的如此平穩?還是隨著都市計畫變更及住宅區位變遷,這些樣本已難以反映母體的變化,主計總處宜詳查,並運用統計方法檢視,須知,權重這麼高的房租一旦低估,通膨率必然要失真,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

 在政府統計裡,物價指數的編製最為辛苦,需考慮的層面最多,其複雜度更甚於失業率,然而每逢物價上漲,物價指數總成為眾矢之的,不論懂與不懂,人們總要罵上幾句,這樣的批評有欠厚道,也沒有意義,我們相信主計總處所編的物價指數,所呈現的通膨率皆出自其專業,有其可信度,惟編製過程中或因資源不足,或因思慮未盡週延,或因調查環境有所限制,所編的物價指數仍有若干可改善之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值此通膨壓力紛起之際,行政院自應給予統計部門更多資源,用以改善物價指數,如此,政府所公布的通膨率,方能取信於更多的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