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113

央行已近升息臨界點

 中央銀行最新公布的第三季理事會議事錄透露出升息訊號,多位理事提醒央行應開始留意調高利率的時點。但央行調漲利率的同時,除可能增加廠商資金成本,股市融資利率勢必也會走高並影響到交易量,加上利率調升也恐進一步推升新台幣匯率,房市則因央行同時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升息恐讓緊縮性的政策力道過強,而造成房市硬著陸,央行如何在考量物價和順應國際情勢的情況下,力求平衡、把升息的負面衝擊降到最低,的確是很大的考驗。

根據央行議事錄,多位理事對未來貨幣政策的考量因素表達看法。其中,有位理事表示,近期美國FOMC會議指出今年可能會縮減購債,明、後年可能會升息,在此考量下,台灣屬於小型開放體系,應開始思考未來提高政策利率的可能時機,以因應未來先進國家可能的政策變動。另位理事指出,考量長期低利率對經濟的影響,未來若出現合適時機,宜考慮調升利率。有位理事認為,明年美國可望啟動升息,或許屆時央行可以考慮逐步調升政策利率。

 不僅如此,央行10月29日說明中小企業專案貸款的新聞稿中,除提到銀行向央行申請的融通金額雖已接近專案總融通額度4千億元上限,惟為持續支應受疫情影響企業正常營運資金需求,凡銀行於本專案貸款申請期限(2021年12月31日)前受理的申貸案件,仍得向央行申請融通。但央行首次增加了「上開受理期限內,銀行新承作本專案貸款案件,其適用優惠利率期限至2022年6月30日,請借款人提早做好相關財務規劃,降低授信違約風險」。也被認為是在示警企業注意後續利率風險。

 包括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第三季理事會後針對新一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表示,「僅是微調,目的是提醒購屋者注意財務槓桿」,同樣有暗示購屋者要留心未來利率可能上揚的意味。

 由於全球利率走升之勢已成定局,台灣身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央行也沒有逆勢而為的本錢,調高利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央行升息的主要考量來自物價和外部壓力,而非解決高房價。

 央行不打算用升息處理高房價問題,不代表央行不會升息,事實上,正是因為央行升息已山雨欲來,最近央行才會透過各種方式試圖對市場示警,包括透過零碎式升息和選擇性信用管制,力求縮減購屋者槓桿。再說簡單點,就是央行的調降相關授信成數、要求銀行差別訂價,用意不是在「讓高房價下來」,而是和市場溝通「未來利率會上去」,不希望貸款者用目前的史上低利設算資金成本,造成信用過度擴充。

 除非國際金融情勢出現目前看不到的大逆轉,現在新台幣利率可說就是谷底,未來只會高不會低。而且一般來說,央行升息或降息通常具有連續性、即不會一次就停,因此就算台灣央行可能採取緩步升息措施,長期累積下來的威力仍不容忽視。

 以央行重貼現率為例,先前的降息循環是從1.875%開始,分五次降至目前1.125%的歷史新低水準,降息幅度合計0.75個百分點。至於這波之前的升息循環,重貼現率是從1.25%一路升到1.875%,期間累積升息幅度也有0.625個百分點。意即央行升降息都不會僅是「一次性」、而是具有「連續性」,且利率調降有其底部(即零利率),往上卻沒有頂部,這也是央行為何必須在升息前和市場反覆溝通的主因。

 姑且不提股票融資利率,單是房貸利率,就足以成為央行升息時的燙手山芋。以首購族貸款千萬元、20年平均攤還試算,央行重貼現率如果在未來數年升至2%、即調高0.875個百分點,銀行房貸利率約會因而增加0.44個百分點,即從目前的1.31%左右提高到1.75%,則貸款人每個月的房貸支出至少會多2千元,以全台平均月薪4.3萬元來算,等於薪水每個月因此少了5%。

 而且,不要以為2%的重貼現率很遙遠,事實上,2009年以前重貼現率都是維持在2%以上,更大多數的時間甚至是高於3%,現在距離前一次重貼現率2%的時點是13年,但房貸通常一借就是20年或30年,也就是現在趁低利買進房屋者,未來面臨2%以上的利率,並非不可能的事。

 誠如央行所言,當前房價、地價的上漲壓力可能有部分來自低利率,而央行因應高房價問題,是選擇採取限制貸款成數以提高購房與購地的資金成本與降低資金來源,進而抑制房、地價,也就是採取「漸進式輕踩煞車」的穩健作法;可是一旦升息號角響起,還是可能有未繫安全帶的乘客因央行煞車而受傷。如果央行現在不示警利率風險,未來可能衍生信用風險,進而損及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參考國外預先公布可能時點的溝通方式來取代隱諱暗示,或許是央行可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