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023

全球是否會發生第三次停滯性通膨?

 近期國際油價節節高漲,北海布蘭特原油已升逾85美元,西德州也逾83美元,此外農工原料也續呈上揚,加以美國通膨率連續五個月超過5%,歐元區、台灣物價也迭創新高,不少人擔心昔日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將捲土重來。

 第一次停滯性通膨發生在1974~1975年,主因石油價格高漲,第二次發生在1979~1981年,原因也是石油價格高漲,也就是兩次石油危機帶來了兩次停滯通膨。所謂停滯通膨就是消費者物價飆漲,而經濟成長率停滯,以1979~1981年而言,美國通膨率連續三年逾10%,經濟成長率平均僅1.4%,歐、亞各國情況泰半如此。

 一般通膨,政府不會太為難,但停滯性通膨會讓政府左右為難,因為如果要抑制通膨,得採取緊縮政策,得升息,但若把政策目標放在經濟成長,那就得採擴張政策,得降息,如此豈不左右為難?這個難題也是長期以來各國害怕停滯通膨的原因,1981年台灣為此曾有王、蔣論戰,蔣碩傑、王作榮兩位學養俱佳的經濟學者為了該升息還是降息,在報紙上大打筆戰。

 所幸,自1970年以來全球只發生這兩次停滯性通膨,隨後物價穩定,期間雖偶有停滯通膨之說,但終未成真,譬如說2007~2008年這一波,隨著原油由2007年初50美元升至年底90美元,次年升破100美元,一度直逼150美元,歐、亞普遍有輸入性通膨徵兆,停滯性通膨之說不絕於耳,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示警已看到停滯性通膨的初期徵兆。這一年,美國外有油價飆漲的通膨壓力,內有次貸危機的衰退隱憂,究竟該升息或降息,各方看法迥異,美聯準會以提振經濟為優先,連月降息,惟葛林史班卻認為:「聯準會一再降息只會干擾金融市場,必以失敗告終。」其左右為難,於此可知。

 全球於2007~2008年這一波通膨來勢洶洶,惟不同於兩次石油危機的20%、30%通膨率,期間美、歐、亞通膨率最高也就是4~6%,而隨著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於2008年9月聲請破產,全球陷入金融海嘯,物價為之狂跌,通膨也就銷聲匿跡了,這隻通膨巨獸終究未變成1974~1981年的停滯性通膨。

 何以如此?1973~1974年國際油價不過從3.1美元調升至10.7美元,就引發這麼嚴重的停滯通膨,1979~1981年油價也不過由17美元漲至32美元竟也釀出第二次停滯通膨,何以2007~2008年油價由50美元升逾140美元,如此巨大的漲幅卻沒有造成停滯通膨?

 其原因有二,第一、全球產業結構於1973年至2008年之間已出現重大變化,隨著資訊電子業的發展,對於原油的依賴度已大幅減低。第二、這一期間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完成了東京回合、烏拉圭回合談判,還簽署資訊科技協定(ITA),這些成就讓自由貿易邁向新里程碑,關稅調降,市場開放,通路競爭等自由化作為進入空前的局面。這兩個發展平抑了物價,讓全球很難再出現昔日的停滯性通膨。

 近期由於國際油價、農工原料行情再度飆升,隨著通膨率的上揚,各國學者專家又開始擔心停滯性通膨,老實講,這些憂心並非沒有道理,譬如說隨著美中貿易戰,供應鏈重組將讓生產成本提高,抵消貿易自由化、全球化生產的平抑物價效果。又譬如說,隨著人口老化,隨之而來的人力短缺也可能讓工資調漲而推升通膨率。再譬如說,自去年3月美國無限量化寬鬆(QE)以來已釋出近4兆美元,遠超過2008~2014年三輪量化寬鬆2.5兆美元規模,過多的貨幣在全球市場追逐農工原料、原油終究是災難,勢將推升通膨壓力。

 然而,究竟是生產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及產業資訊電子化這三股平抑通膨的力量比較大,還是供應鏈重組、人口老化、量化寬鬆這些推升通膨的力量比較大?哪些力量是長期必然的趨勢?哪些發展僅是短期的政治波折?是市場的力量大或是政治的力量大?這兩股力量的消長,如同在通膨這座天平上,兩邊砝碼的變化,光看一邊是不行的,必須兩邊一起看,才能正確的判斷。

 我們認為,從1974~2008年的歷史經驗可以很明確看出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產業資訊科技化及各部門對原油依賴度降低,已然是不可逆的趨勢,這一平抑通膨的力量必然持續存在,因此要再出現第三次停滯通膨,幾乎不可能。雖然供應鏈重組、人口老化及量化寬鬆會推升物價,帶來通膨壓力,然尚不至於讓1974~1981年的停滯通膨捲土重來,因為隨著市場競爭體系的完備,價格已非由生產者片面決定,石油危機年代生產成本一股腦兒轉嫁給消費者而引起的恐慌追漲情況,已不可能再出現。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呼籲當局未雨綢繆,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如同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日前所言:「通膨預期,說變就變。」如此方可保台灣經濟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