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022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供應鏈危機惹禍 全球化倒退嚕

 最能體現全球化願景的非供應鏈莫屬,如同2008年金融危機,今年全球爆發供應鏈危機後,全球化遭到重創,全球化腳步不進反退。

 今年引爆全球供應鏈危機的三大因素來自於疫情、氣候與地緣政治,這些因素造成晶片短缺,進而癱瘓全球汽車生產。

 疫後經濟復甦帶動消費電子的需求暴增,但如馬來西亞等部分國家爆發新一波疫情則實施封鎖,生產被迫中斷。極端氣候造成美國德州晶片廠停產,台灣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此外,美國的關稅與出口禁令壓低美國晶片庫存,同時促使中國買方囤貨。

 英國能源危機也是源自同樣的因素,新冠疫情爆發與英國脫歐造成卡車司機大減,風力不足則使再生能源發電下滑,更糟的是,此時天然氣庫存又不足。

 中國經濟則陷入抑制疫情的封鎖措施與實現碳減排目標而停工的困境,而澳洲禁止對中國大陸的煤炭出口也導致中國煤炭短缺。

 事實上,全球供應鏈危機爆發也是因為遭到全球化的反噬。

 全球化後企業採用外包與離岸代工、及時庫存以及將設計與生產分開的「輕資本」模式。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全球價值鏈(其中一種產品至少跨越兩個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從1970年的37%,一路上升到2008年的近52%,爆發金融危機後,該比重就觸頂下滑,到2015年時降到48%。

 如今,政府與企業已意識到依賴遙遠供應商、海運與電力傳輸等重要環節缺乏緩衝空間的風險。

 舉例來說,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和半導體產業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某個區域全球市占率超過65%的點」就有50多個。「每個點都面臨因天災、基礎設施關閉或國際衝突等事件而無法正常運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