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020張靜貞■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我國加入CPTPP的農業結構調適策略

我國已於今(2021)年9月22日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CPTPP是一個「高品質、高標準」的區域貿易協定典範,具有全面自由化、法規鬆綁、與時俱進等特色。根據國發會的初步評估,我國加入CPTPP後,至2044年經濟成長率的增幅預計達2個百分點以上,大部分的產業將受惠於關稅及非關稅障礙的降低,但部分產業(例如農業及汽車零組件)則會受到負面的衝擊。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我國農產品受到平均約15.6%關稅之保護,而2020年除83.5%的農產品稅項仍有關稅外,也有約20項的重要農產品係透過「關稅配額」(如稻米、香蕉、東方梨、乾香菇等)及「特別防衛措施」(如花生、雞肉、液態乳等)等非關稅方式來予以保護。倘加入CPTPP後要大幅取消關稅及非關稅措施,必須要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提升競爭力,方能確保農業的永續發展。

 農委會所提出之因應策略,除了爭取我敏感農產品排除降稅,或採取較長之降稅期程等優惠,並寬列「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以降低CPTPP對我農業的負面衝擊。此外,農委會也提出七大轉守為攻的對策,包括推動進擊型農業、推行地產地消、建構完整冷鏈與供應鏈、擴大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發展六級化產業、強化檢疫與檢驗,以及擴大推動農業保險等,以爭取新的出口商機,確保農民的收益。

 上述的因應策略均相當重要,但美中不足的是,仍缺少來自農民自動自發之行動。首先,在CPTPP之下,來自進口之競爭將更加激烈,農業部門應脫胎換骨,放寬農地他用,鼓勵高齡老農退休;並善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輔導兼業農離農離牧,以專業農為主力,引領在地供應鏈展現韌性,生產高值化產品,正面迎戰進口品之競爭。

 其次,CPTPP並不像臺灣加入WTO僅需調降關稅與開放市場,還涉及食品安全、衛生檢疫、商品標示等的透明化及標準化,也關注海洋資源枯竭以及致力打擊非法、未通報、未規範(IUU)漁業等環境議題。因此,我國須建立產官學夥伴關係,透過智慧型管理與監控系統、資源存量調查與承載力分析、污染防治、保護區設置等,推廣低環境衝擊之永續經營模式,建構符合國際保育公約與食安規範的生態食物鏈體系。

 第三,農業的發展路徑與其他產業相同,由土地與水資源密集的生產模式轉化為資本、技術、管理密集的產業,也從生產型的農業延伸為上中下游環環相扣的價值鏈體系。農民雖可以透過降低成本與產品差異化兩大策略,提升自己在價值鏈的重要性與不可取代性,但不可否認的是,生鮮農產品的外銷往往受各國動植物防疫檢疫(SPS)規範之影響甚大。面對CPTPP帶來之出口商機,應以價值鏈之觀點著手,成為華人地區品種、種苗、漁苗(觀賞魚與養殖水產類)、種畜等技術之研發基地,或以異業聯盟方式,運用「六級化產業」概念運籌帷幄,整合栽培、資通訊、植物工廠、加工設備、品管技術、運銷物流所需的冷鏈、溫控及保鮮等技術與售後服務,賺取更高的附加價值。從早期的Made in Taiwan (台灣製造),提升至Made with Taiwan (與台灣共同製造),進而共享所創造的附加價值。

 最後,如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所引用的一個非洲諺語:「每天早上起來,非洲的羚羊總是開始奔跑,因為它知道如果自己跑不過最快的獅子,就會被吃掉;而同樣地,每天早上醒來,獅子的第一件事也是奔跑,因為它知道如果自己跑不過最慢的羚羊,就會被餓死。總而言之,無論你是羚羊還是獅子,當旭日東升,你最好開始奔跑,而且要跑得愈快愈好。」面對未來愈來愈平的世界,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一樣,需要改變,需要調整。全球化的生存之道,「變」是人世間唯一不變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