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019

觀光解封:學習泰國與新加坡的「觀光沙盒」試驗

 隨著疫苗施打的普及,以及變種病毒高傳染、低重症的趨勢,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政府的COVID病毒戰爭的主戰場也在逐漸位移,初期以全面封鎖、避免醫療資源崩潰為重心,如今的主流政策轉為與病毒共存、有秩序解封、恢復經濟活動。問題是,封鎖可在短短幾天之內就達成,解封卻如緩降坡般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而且因為解封必然引發確診與死亡回升,各國的解封政策往往呈現進三步退兩步,猶豫不決的樣貌。

 解封政策的終極目標,是開放國境、迎接國際商務與觀光往來。台灣在2019年出境人次達2,875萬,入境2,883萬人次,平均每天有15.8萬人次,龐大的觀光旅遊商機,在嚴厲的COVID封鎖政策下全數崩盤,商務往來長期面臨14天隔離,阻礙各個產業的長期投資商機,更造成難以估算的無形損失,這些在GDP的計算公式中無法顯現的損失,卻是數百萬人日日必須面對的傷害。

 所幸,台灣的開放政策有先行指標可借鏡,新加坡、泰國等高度依賴國際商旅與觀光的東南亞國家,對於開放國境的迫切性更高,而與台灣狀況相近的澳洲與紐西蘭,開放解封的政策也走在台灣之前,他們解封政策所遇到的挑戰,都可以作為先行指標。泰國普吉島從7月開始,新加坡政府在10月上旬陸續推出「觀光沙盒」的實驗方案,就是值得台灣仔細觀察,掌握開放與防疫要素的學習對象。

 觀光產業是當地生存命脈的普吉島,在10月初再度放寬檢疫禁令,給予已經完成疫苗施打的泰國與所有外國觀光客,免除檢疫的待遇,十八歲以下未施打疫苗的兒童則可以跟隨完成施打的父母入境。在普吉島必須住在政府指定、符合防疫規範的旅館(SHA+ Hotel),同時手機必須下載官方的防疫APP(ThailandPlus),以往普吉島是免簽證入境,現在必須預先取得泰國大使館的入境許可,也要先繳入境時PCR的費用。至於入境的觀光客,停留7天以上可以轉往泰國其他地區旅遊,不足7天的則必須直接飛往外國機場。

 泰國總理帕拉育也在上周宣布,將從11月1日起對來自「低風險」國家的旅客,免除隔離檢疫。帕拉育已經指名的低風險國家包括英國、德國、新加坡、美國、以及中國。

 其他東南亞國家也在最近採取更為積極的解封政策,新加坡從10月19日開始,對於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10個國家的入境旅客,免除隔離檢疫,另外對南韓的旅客則列入11月15日的第二批低風險名單;印尼則從10月14日起,開放峇里島、巴淡島、民丹島,有19個國家列入低風險名單,旅客得以免除檢疫隔離;另外馬來西亞也將宣布蘭卡威等機場的開放措施。

 在觀光沙盒實驗的過程中,各國的公衛官員基於降低確診的職責,自然與經濟、觀光、內政部門有程度不同的爭辯,可以想見公衛官員普遍扮演煞車的角色,堅持解封必須謹慎、設定門檻,但是觀光、經濟、與內政部門則在民眾求生存的高度壓力下,試圖加快解封的速度。

 例如泰國,即使總理帕拉育已經對外宣布對低風險國家給予免隔離的政策,公衛官員仍然試圖增加各種限制條件,減少低風險國家名單與入境人數。新加坡雖然宣布10個低風險國家入境免隔離,但是仍然設定「每日上限3,000人」的總量管制,新加坡樟宜機場在2019年平均每日入境超過20萬人次,目前每日3,000人的總量管制,顯示開放政策仍然處於「沙盒」的實驗階段。

 雖然台灣民眾在施打疫苗後,最期待能夠恢復旅遊的目的地是東北亞的日本與韓國,不過,東南亞各國的開放政策可能更具有參考性,開放政策的主軸已經有明確的樣貌:首先由駐外大使館重啟簽證(或者稱為防疫確認函),確保入境者符合政府不斷更新的防疫資格規定;第二,以「低風險國家」名單作為逐步開放的標的;第三,公衛官員設定具體的防疫要件,並由相關單位對旅館、導遊、司機等提供服務的接觸人員落實;第四,以手機APP確保入境旅客遵循防疫規定,能在第一時間取得聯繫;最後,以入境人數總量管制,來掌握開放的進度與避免風險。

 台灣目前距離「開放邊境」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我們至今仍然沉浸在「本土零確診」的成就,對於所有入境者施予的隔離檢疫措施,與中國大陸、香港同列全球封鎖最為嚴格的國家,至於邊境解封自然需要航空公司增班,以台灣目前對於航空機師與空服員堪稱世界最嚴格的隔離要求來看,長榮與華航要逐漸增班的障礙重重。

 台灣是高度開放的島國經濟,國際商務與觀光不只是台灣經濟正常運作的核心,更是人民生活基本樣態,我們不可能變成比泰國、馬來西亞、或是越南還封閉的國家,我們邊境開放的政策也不應該長期落後於韓國或日本之後。隨著疫苗施打率的上升,蘇貞昌內閣最應該超前部署、至少要及早啟動規劃的,就是以觀光解封為終極目標的「實驗沙盒」。

 今年8月,整個月的入境人次僅有7,960人,相較於2019年全年入境2,883萬人次、平均每日出入境15.8萬人次,台灣目前還是處於徹底鎖國的狀態,如何從目前的鎖國到恢復常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