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004

解決財政惡化,知易而行難

 財政赤字與債務累積問題的解決,不外乎「開源」與「節流」。或許許多人都能朗朗上口,卻是「知易」而「行難」,以致問題長期存在。台灣如此,許多國家亦然。足以印證《尚書》中有言:「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道理。

 一般而言,解決財政問題的途徑,在開源方面,包括調整稅率、擴大稅基、取消租稅減免、整頓攤販與地下經濟、加強使用者付費、強化國有財產及公股管理、提高地方財政努力程度等。在節流方面,包括管控人事費用、抑制社會福利支出膨脹、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提升政府採購效率與透明化、強化支出執行效能(包括稅式支出)等。開源、節流若能發揮功效,政府財政就能有所改善。

 當然也能提出一些改善財政的準則:在收入方面,稅收成長率要大於經濟成長率,促使稅收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上升,提高租稅負擔率;在支出方面,支出成長率要小於經濟成長率,使得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緊縮政府支出規模;在收支差短方面,縮小赤字規模,促使累積債務成長率小於經濟成長率,期能降低政府債務規模。

 然而問題解決並非一廂情願,更非簡單的數學問題。過去台灣歷經政府再造、財稅改革、退休金制度改進、國有財產及公營事業整頓等,洋洋灑灑提出不少改革方案,以期有效解決財政失衡問題,效果卻是有限。為何總是「知易行難」?其實,形成此種困局的原因並不單純,主要在於民主政治體制、政黨競爭機制、官僚運作體系、人民與輿論監督能力等。其中「政治」成分一旦突出,眾人之事就不簡單,有機運作的結果,造成政府失靈,「知易行難」就難避免。

 進言之,在民主政治下,政黨及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與執政,提出各種惠民政策,多方散財的結果,必然助長財政惡化傾向。有些理性選民或許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然而仍有許多選民心存「財政幻覺」,以為就是「白吃的午餐」;政客也就投之所好,藉機爭取選票,使得財政不惡化也難。矯正「財政幻覺」,讓其能夠知曉,或許比較容易;然要矯正「白吃午餐」心態,卻是非常困難,這或許是人性所致。明知舉債會債留子孫,然而政府財政有如共同資源(common goods),竭澤而漁也就不足為奇。至於無子嗣及短視者,政府舉債融通支出,反而會受到歡迎。

 此外,部分官僚心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態,對「開源」、「節流」未能勇於任事。又如政府基於人民福祉的善意考慮,訂定各項管制措施,卻製造鑽營逐利(rent-seeking)空間;若是官員、民代與利益團體勾結行事,不但造成資源浪費,也製造貪腐、圖利、不正義現象。至於政府財政赤字擴大及債務累積現象,其穩當可靠的財源在哪?往往避重就輕、虛以委蛇,不守財政紀律反而極可能成為各方理性下的產物。雖然政府透過各項法規,例如預算法、公共債務法、稅捐稽徵法、納稅人保護法、財政紀律法等,企圖約束政府不當收支及舉債行為,然其效果實屬有限。

 政府應避免為消費性支出而舉債。為建設性投資舉債,若其效益及於後代子孫,較具有世代公平性;然若投資決策受利益團體左右,極可能浪費資源,反而增加人民負擔。公共投資的品質不佳,效益必然大打折扣。至於移轉性政府支出增加,可以改善所得分配,但也可能債留子孫。

 平實而言,政府並非不能舉債,例如爆發戰爭、天災、疫病等大事件或大變動,造成一時性政府支出大增,透過增稅又曠日廢時,舉債就成為財務調度的應急工具。又如凱因斯學派的赤字財政政策,本質上屬短期權宜之策,正統上仍應在景氣循環上追求財政平衡。因此,政府施政應具連貫性、一致性、責任感,不論政黨是否輪替,絕不能無止境的長期舉債。

 過去政府的一些宣言,企圖透過舉債移轉民間閒置資金,從事具生產性的投資之用,只要合乎成本效益評估準則,就不會浪費資源;在稅收中立下推動稅制改革,取消不當的租稅減免,短期不在於增加稅收,而在於經由稅制合理化,長期能夠增加稅收。然在「知易行難」下,印證政府真的很難做到;實際運作的結果,卻只有減稅與擴大支出。近來政府為軍購、紓困、五倍券等不斷舉債,特別預算一個接一個,雖然「師出有名」,卻不無浮濫之嫌。此外,有效落實零基預算精神,始終只是口號;提高國民租稅負擔率喊了幾十年,卻仍在12%、13%起伏,還真是知易而行難!

 因此,政府在預算籌編及分配過程中,要具有透明度、專業度;減少不必要的管制,縮小鑽營逐利空間;形塑合理的官僚體系規模,提高廉能程度;人民更需要有足夠的資訊與監督能力,發揮道德感等,才有可能擺脫「知易行難」的困局。期待政府能夠正視財政問題,「知行合一」的解決問題,也需要各界共同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