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924許毓仁■前立法委員、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

Gogoro赴美上市 SPAC給台灣資本市場的啟示

image
 ●Gogoro赴美掛牌,面對台灣獨角獸新創不斷出走,該如何看待和改變呢?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新創產業獨角獸之一的Gogoro在9月16日宣布與Poema達成併購協議,將用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赴美掛牌上市。SPAC主要是透過IPO募集資金後,專門去收購有前景的未上市公司,透過併購進而獲得迅速上市資格和籌資。近幾年已經有數間知名企業透過SPAC上市,例如Spotify、Slack、Grab與eToro等。

 然而Gogoro即將用SPAC赴美掛牌消息一出,仍引發市場熱議,且早在今年3月,另一家國內獨角獸AI沛星互動科技(Appier)於日本正式掛牌上市,創台灣首家新創出海掛牌的先例,至今營運快速擴張,市值已超過15億美元。如今,第二家獨角獸即將出走,讓人不禁開始反思台灣資本市場的困境。

 回顧Gogoro崛起的歷程,2011年在台成立、並在2015年獲得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注資三千萬美金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加持下,除了提升其品牌行銷及硬體,同時也帶動台灣電動車的產業發展。當初國發基金要注資Gogoro時就引起不少爭論,然而國發基金看好的投資點主要是Gogoro生產開發的智慧電動機車,結合物聯網與雲端技術,具備主流發展趨勢。再加上Gogoro生產基地在台灣,且多數零組件自主開發,零組件供應商也多數是台灣廠商,不但有助帶動國內電動機車上下游產業供應鏈的升級、發展,未來還有機會系統輸出到其他城市,提升我國出口動能。

 除此之外,近幾年看到政府也為Gogoro量身打造許多政策,不只推廣電動車節能省碳提高補助,今年7月20日開板的台灣創新版也是希望能爭取Gogoro、KKBOX掛牌上市,然而開板至今目前還沒有任何掛牌公司。面對台灣獨角獸新創不斷出走,我們該如何看待和改變呢?

 首先,創新版和戰略新版雖然本意是為新創企業訂做簡便的募資環境,然而高門檻的投資限制、專業投資人條件限制太高的保守作為,反而讓優質公司跑至國外市場掛牌。不只Gogoro出走,原本要申請在台灣創新版掛牌的仁新醫藥,也在7月13日宣佈撤件後,即傳出其子公司Belite擬赴海外SPAC上市掛牌。根據資誠的統計指出,2020年我國資本市場IPO僅為30家,募資額約146億元,創近十年新低。本來市場期待隨著疫情平穩後獲致產業復甦,然而今年5月爆發本土疫情後,上半年僅有14家企業掛牌。我認為將資本市場衰退歸咎於疫情這種不可控因素是非常不負責的說法,政府應該要拿出實際的作為去大刀闊斧的從政策面改革,政府應該是引領我們往前的航空母艦,讓我們縱使遇到狂風暴雨也可以逆風向前。

 以中國為例,已有上海及深圳設立證交所,分別聚焦科技創新板塊和成長型創新企業,希望有效支持科技創新、解決中小企業長期面臨難以融資的困境,光在2020年上海證交所就為科技新創募集超過2000億人民幣。今年更宣布要設立北京證交所發展「新三板」,主要專注在中小企業融資上市,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更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另外也可以吸引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回流。

 因此,個人認為台灣政府應該要積極推動SPAC上市。韓國率先在2009年修改相關法令引進SPAC上市,英國、香港、新加坡也都已經跟進,然而以目前台灣的法規來說,對於公司規模、設立期間、獲利能力等都有限制,可見SPAC在台上市仍存在有層層阻礙。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科技新創公司有技術卻苦無資金,在台灣當前IPO成長緩慢、籌資金額趨少的現況之下,SPAC或許是一個轉機。

 台灣具備很多有潛力、有技術的人才和新創公司,再加上目前全球對於半導體的需求甚大,我們具備趨勢下的優勢集一身,亟需政府打造適合的環境,加速推動數位經濟、金融科技、創新產業募資。人才培育不容易,流失更是在無形間。因為疫情之下導致遠距辦公型態建立,讓許多在台灣的年輕人實質上是在幫海外公司工作的狀況不是少數,本土新創產業也因為國內募資環境不易,而開始計畫出海以俾生存。台灣未來能留下多少新創?法規政策鬆綁與調適、優化投資環境,都是可以讓我們在數位經濟時代下,透過政策去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新創產業的正向循環,以壯大台灣生態系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