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提前縮表,金融業者對於東南亞授信開始小心。金融圈人士指出,由於美國提前縮表,將引發資金從新興市場抽回的效應,東南亞市場也會受到相當的影響,因此金融業者對此已嚴陣以待,避免在縮表導致的骨牌效應中踩到地雷,尤其以愛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企業,成為最受銀行徵審部門關注的高風險群。
國銀指出,未來會更注意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變化,倘若該企業投資過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銀行恐因此拒絕授信或是縮減授信額度。
兩年多前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台商陸續從大陸移轉供應鏈到東南亞地區,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市場大好,在銀行看來有無限商機,但隨著聯準會8月底釋出將提前縮減購債的訊息,東南亞市場的資金行情也將產生變化,對此,銀行業者不僅投資面更小心,連同在該地區的授信業務,都得重新徵信,避免踩到新雷。
大型行庫主管表示,以石油為例,在東南亞市場,有不少在營運面與石油高度相關的企業戶,像是運輸業者,但有些企業戶會在油價低時,開始作起相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甚至去跟炒手「對作」,此時在投資面的風險很容易在油價反轉時,就會回過頭來衝擊本業,銀行業最怕的就是非本業的投資太大,使本業的營運風險升高。
即使未投資過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若是企業股、債投資部位過多,依然會受到銀行業的「關注」。行庫主管表示,聯準會縮表效應若牽動外資在新興市場的移動,勢必也會影響到股價及債券價格,企業若沒有拿捏好部位進出,就會招致投資虧損,影響其現金流,因此未來對於授信戶的資產負債表、投資部位,勢必將更為嚴格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