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906

推動電動車產業生態系發展此其時矣

 1970年間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又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台灣面臨產業升級壓力,需思考傳統產業升級到技術密集產業,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1976年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成立「應用技術研究發展小組」推動台灣科技發展,當時召集人李國鼎政委,有鑑於先進國家以資訊科技改進管理、提高生產力,建議成立財團法人推動發展台灣資訊工業;1979年5月行政院通過「科學技術發展方案」,決定由政府與民間共同籌設,同年7月成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1980年李國鼎時任科技政委,那時還沒有「生技」這詞,「遺傳工程」就是指「生物技術」;李政委認為,遺傳工程高度仰賴知識和人才、又是低污染的產業,很適合台灣;且遺傳工程在各國都剛起步,台灣並未落後太多、有機會搶得先機;他於1984年創立「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擔任協助上游學術生技研發,銜接到下游生技廠商的橋接角色。

 2003年特斯拉公司成立,新創之初以新北市林口區為生產基地,充分運用台灣厚植近40年的工業基礎、產業聚落,在台整合資訊、電子、機械、材料、化學等各項技術,並曾於2008年10月在台產出第一批量產電動車,然目前特斯拉電動車整車廠已移到中國大陸生產。特斯拉電動車現在已受舉世矚目,而這些年以來台灣在電動車研發、製造優勢也被世界看到、認同。電動車產製成本年年調降,功能好又環保,維修成本低,性價比高,全球為因應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淨零或碳中和議題,電動車取代內燃機車已是定局;我們應考慮過去成功的經驗,規劃成立電動車法人機構,整合世界產學研資源,建構台灣電動車產業生態系,以「推動電動車有效在台應用,塑造該產業發展條件與環境;增強該產業全球競爭力,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為宗旨。

 過去40年我們以電腦、手機等系統性產品帶動台灣電子產業發展,未來將以電動車帶動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特別是電子產業;電動車與手機在單價上是有百倍級的差距;在年需求總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前者是以數千萬台為等級,後者是以數億台為等級;就產品功能類別而言,前者類別繁多,從轎車、休旅車、廂型車、貨車、客運車等都有,也因此有少量多樣且量身訂做的需求,而這正是台灣企業的優勢,後者是單一類別,是大量生產型產品;可以說電動車產業是高度仰賴知識和人才、又是低污染高技術性的產業,很適合台灣發展。

 台灣現有800多萬輛汽車,1,400多萬輛機車,已具電動車內需市場潛力;在汽油車研發上,不論人才、技術、設備、車輛測試場域等我們已有相當基礎,過去我們發展受限,主要是市場規模不夠大,無法達到經濟規模,但確實我們在電動車相關聲、光、電、磁、熱、能等方面之基礎研究尚有欠缺,電動車整車驗證平台、專業研發能力、人才尚待加強;但未來電動車生產將有少量多樣需求,這是台商的強項,且我們有生產汽車半導體元件的能量,有工研院等法人研發團隊可技術支援相關領域,成立的電動車法人機構正可協助業者整合國內外產、學、研能量,借由「代工電動車研發」營運模式著手,切入電動車市場,打造台灣成為各類別電動車重要零組件供應鏈重鎮。

 1995年日本國會通過「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科學技術創新立國」戰略,由重視技術轉向科學與技術並重,各科技重要領域一起發展;由教育體制改革與推動產學研合作著手;要求學界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以每年至少獲得一件諾貝爾獎為指標,25年後日本已獲得30件諾貝爾獎,它躍升了日本科學能力;我國於1998年立法院通過「科學技術基本法」,22年後我們諾貝爾獎仍掛零,是否意味我們學術界對基礎科學研究指標訂的太低或不明確?基礎科學研究缺乏產學研合作平台與機會?還是我們多次教改失敗毀了我們人才?

 綜上所述,2030年世界許多先進國家將停產內燃機車,以電動車取代,電動車是火車頭產業,這將是產業界重要大事,可惜我們忽略它的重要性。特斯拉約20年前就看到且已行動,而我們已晚了很久。反省起來,是我們常常看近不看遠,或自滿於近期小成效,卻忽略了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長遠規劃與執行,更忽視科技發展最重要的培育人才環境建構、教育體制維新。40年前政府領導者以宏觀的視野,建立台灣半導體、資訊電子、生物科技等產業,我們迄今尚受其益。2030年即將大爆發的電動車產業,若能結合政府和民間企業的力量,規劃成立電動車法人機構,促成電動車產業生態系發展,是台灣跨入新世代產業的契機,更是維持台灣未來經濟持續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