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7月迎來建黨百年,然而這段時間卻因為中國政府出手干預,包含整治教育與科技產業,打擊違背社會目標與和諧的營運模式,造成中國資本市場較大的波動。
我們認為,如何在維持社會穩定與開放經濟及資本市場之間取得平衡,一向是中國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標。為了讓信用市場更準確地反映風險,中國政府放手讓更多企業倒債,回歸市場機制的態度獲得全球信用債券投資人的肯定。然而,由於中國政府的監管措施難以捉摸,還是不免讓投資人心生疑慮,但是有危機也就會有轉機。
首先,部分中國企業早已注意到政府的示警,提前做好準備以因應更加嚴格的法規監管。其次,雖然那些無視政府警訊的企業可能會面臨嚴重後果,不過在較可預測的監管環境下,只要企業能依據政策目標調整營運方式,縱然利潤率或將下滑,但現金流量可望更加穩定,有機會為信用債券投資人創造健全的投資環境。
對於投資人而言,此次中國政府加強法規整治的速度以及嚴格程度或許出乎意料之外,然而除了中國,歐美國家也隱含這些隱憂。
舉例來說,由於大型科技企業涉及反競爭的商業行為、擁有大量個人資訊、對金融體系造成風險、以及舉足輕重的規模與影響力,都成為各國主管機關加強監管的對象。然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政治與法治體系能讓主管單位更快速且強力地採取整治行動。
有鑒於此,聯博建議中國股債市投資人後續應持續關注四大監管風險。第一、反壟斷。中國電子商務、美食外送、以及物流等產業往往是由兩、三間龍頭企業寡占的局面,為了保護消費者與弱勢勞工,中國政府不得不加以監管。
被點名的企業雖然只需支付一次性罰款,但是後續為了符合規範仍得付出持續性成本,連帶影響獲利空間。儘管如此,我們認為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問題,只是因為政策因素而或多或少會受到衝擊。
第二、監管數位內容。中國政府對網路資訊的控管,讓遊戲直播平台、數位內容供應商、社群媒體、甚至是線上遊戲企業都成為重點整治對象。
第三、結構性改革。中國政府頒布大刀闊斧的改革計畫,希望實現遠大的社會、環境、與政治目標。然而,身處重點改革項目的教育服務與金融科技等產業,勢將面臨巨大挑戰。
最後一個則是針對性整治。部分中國企業的規模極大,大到不能倒之虞,也成為中國政府亟欲控管的對象。
舉例來說,壟斷中國叫車服務市場的一間企業,起初只是面臨反壟斷的法規風險,但後續卻因其擁有大量客戶資料,有濫用消費者資料並影響國安的風險,成為中國政府重點整治對象。在我們看來,中國政府願意接受顛覆性的新科技,但未必能夠接受只有特定企業擁有顛覆性科技。
總體而言,以目前中國政府的立場來看,GDP成長數字已經不是唯一的施政目標,而是將經濟融合政治、社會、與環境等層面,打造多面向的發展目標。因此,儘管中國經濟成長動能相對強勁,但在中國法規監管環境可能會趨於嚴格的背景下,投資人仍須審慎看待中國股債市表現。
我們認為,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難以估計,因此建議投資人聚焦於能夠彈性因應政策改革的投資契機,同時避開那些堅持「守舊」路線的企業,以期在面對短期波動的挑戰中,仍有機會掌握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