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905楊晴安/綜合報導

晶片荒 陸車企連三月產量腰斬

 汽車晶片短缺危機未按市場預期在第三季開始緩解,如今反而愈演愈烈。大陸多家車企人士透露,7月份爆發的新一輪晶片短缺影響範圍和缺貨程度,更甚於2020年底和2021年第二季情況,大陸多家中外合資公司和本土車企產量已經連續三個月接近腰斬。

 第一財經4日報導,大陸汽車晶片危機早先起源於2020年年初,當時汽車銷量受到新冠疫情爆發拖累下跌,導致車用晶片產能過剩。與此同時,「宅經濟」大行其道,使消費晶片需求猛增,晶片原料轉向消費晶片生產,間接為其後汽車晶片短缺危機埋下種子。

 譬如,產銷量巨大的大陸汽車大廠一汽大眾,過去多選用博世(Bosch)等大型全球零件供應商供貨,博世供應品牌還包括華晨寶馬、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等車企,為大陸最大的ESP供應商。但這些需求龐大的零件供應商晶片荒危機更為顯著。大陸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4月~7月,一汽大眾產量分別年減40.7%、25.5%、60.8%和58.7%。

 此外,本田(Honda)和日產(NISSAN)等外企在大陸的合資公司也受晶片短缺波及,導致大量減產。其中,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6月和7月產量均減少超過40%。消息人士透露,東風本田部分主銷車型減產幅度甚至高達80%。

 銷售端方面,一汽大眾的速騰、寶來、邁騰近期都極度缺車,同為大眾系的上汽大眾以朗逸影響較大,取車周期從1~2周延長到4~5周。奧德思研究調查顯示,大陸大部分高端及新能源車商均面臨停產風險,4S店熱銷車型更以基本告罄。

 一汽大眾銷售公司總經理郭永鋒強調,在晶片短缺的困境下,公司將加快數位化驅動、精益化管理體系和價值價格戰略的轉型,增加全系車型、中低配車型以及主銷車型的裝備,提升產品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