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日前完成「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初步統計,大多數人可能不曉得,這項普查十年才辦一次,是我國最重要的國勢調查,人口、就業、家庭、婚育、遷徙及住宅等包羅萬象的資料皆在其中,不但隱藏著台灣未來發展的密碼,更是政府施政所依賴的基石。
普查不同於一般調查,過去普查是全面性的訪查,今天由於公務統計的完備,普查雖然不是全查,但訪查樣本數仍逾120萬戶,比起一般調查只訪查一、兩萬戶,高出甚多,也因此,普查的結果可以做為日後十年相關調查的母體,並進行國勢分析,其重要性,於此可知。
這次普查有不少重要的資訊,首先我們發現未婚人口愈來愈多,到底未婚人口成長有多快,在普查資料出來之前,大多是只憑印象或依據少數統計推測,而這次普查的數據告訴我們,25~44歲人口未婚比率跳升至43.2%,2000年普查時這個數字才26.8%,二十年間未婚的比率大幅提升,從短期來看,這也許不是什麼大問題,然而從長期來看,未婚率跳升到這個水準,再過幾年少子化的負作用勢必排山倒海而來,如今政府常常談少子化,也有一些政策,但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可怕。
這次普查所估得的常住人口2,383萬人,十年來平均人口年增率降至0.3%,人口成長趨緩日趨明顯。事實上,依戶籍人口資料,我國於去年已出現人口負成長,人口高峰落在1月2,360萬人,此後逐月減少,今年7月已降至2,347萬人,少子化的影響比多數人的感覺,印象更加劇烈。
其次,父母與未婚子女同住的這類家庭十年來大減20萬戶,而單人家戶同期間卻大增46萬戶,兩者一消一長,顯然和年輕人喜歡自由自在住在外面有關,當然,離婚人口(含分居)升高、高齡化所衍生的獨居老人愈來愈多,也逐年在改變這個社會,其原因所涉及的經濟、就業、社會及文化各層面,皆值得深入探討。
依本次普查可以發現,台灣離婚(含分居)人口二十年來變化不小,以最近三次普查的數字為例,2000年離婚或分居者只有50萬人,2010年倍增至105萬人,本次普查再升至135萬人,離婚所衍生的相關問題,對社會、家庭,乃至於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攸關國勢,不容低估。
這項普查經常被簡稱戶口普查,事實上早年真的是叫戶口普查,後來更名為人口及住宅普查,顧名思義,除了調查家戶裡的人,調查範圍也擴及了房子,過去大家注意的是房子自有率有多高,晚近注意的是空閒住宅有多少。根據這次普查的數字,住宅自有率沒有太大變化,大約就在八成上下,二十年來沒有明顯改變。
不過,空閒住宅又增加了十萬宅,近四次普查的空閒住宅依序是1990年68萬宅、2000年123萬宅、2010年156萬宅、2020年166萬宅,空閒住宅其實就是一般人所說為空屋,只是官方用詞典雅一些,稱它為「空閒住宅」,所謂空閒住宅,依其定義就是經常沒人住、或是假日偶爾有人居住,或是房子蓋好之後待售、待租這類的房子。二十年前官方發布空閒住宅逾百萬宅,曾一度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如今更上層樓,已達到166萬宅,這究竟反映什麼現象,不言可喻。
到底反映什麼現象?試想,一邊是房價連年上漲,年輕人買不起房子,但另一邊卻是空閒住宅愈來愈多,這反映的自然是貧富不均日趨嚴重,有錢的人更有錢,窮的人更窮,買不起房子的更買不起,然而,財富過度集中自非好事,哲學家培根曾說:「金錢有如肥料,撒不開就沒有益處。」然而,十年來台灣的情況正是如此,肥料全撒在一起了,這是個嚴重警訊。
除了上述我們自普查資料所分析的三個趨勢,這項普查由於樣本數逾百萬戶,確度高,誤差小,由這些資料交叉分析,可以闡釋當前社會現象、家庭關係、經濟變化及就業趨勢的關聯性,讓我們了解過去無法理解的內在原因。早年在電腦作業系統起步階段,這龐大的普查資料只能化為數十巨冊置於書櫃上供查閱,難以深入分析,但是如今卻容易多了,因此我們認為主計總處應該根據這份普查的資料,有計畫的,從各層面進行一次國勢分析,以讓這些資料變成有用的資訊,進而影響政府今日的決策。
我們高度肯定主計總處完成這次普查,在如今這個時代,人與人的信任降到最低點,訪查員要進到人家家裡,實屬不易,更何況樣本數逾百萬戶,其困難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完成初步統計只是完成普查工作的一半而已,隨後自普查資料探索國勢,尋找經濟、社會發展的密碼,更為重要,事關國勢,也不容推諉。若依舊讓這些資料化為數十巨冊置於書櫃上,非但對不起辛苦的訪查員,也對不起資料了,如果因此使得政府施政迷航,其罪過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