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903

解析美中合作為化解全球氣候危機的想像空間

 在中美關係於拜登上任後,仍持續陷入時而針鋒相對,卻又間歇性的就某些領域、議題,進行交流互動的撲朔迷離樣態下,最新且引發各方高度關注的,無疑當數應中方邀請,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凱瑞(John Kerry),已於8月31日抵達天津,並安排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就中美氣候變化合作,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等事宜交換意見。

 檢視這一回合的中美「對口會議」,之所以格外引人矚目,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所說,中美雙方儘管在部分議題存在分歧,但在氣候變化等廣泛領域卻擁有共同利益。汪文斌因而強調,雙方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保持對話溝通,展開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以期推動中美關係重回穩定發展的軌道。

 進一步解讀中方之所以強調中美雙方在有關氣候變化的議題上擁有共同利益,肇因於中國和美國恰巧是全球碳排放量排行前二名的國家,相較於歐盟為主的其他已開發國家,正在加快提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並預告將對未能落實減碳承諾的其他國家之出口商品,啟動開徵碳關稅等新措施。是則與其說中美在氣候議題上擁有共同利益,更準確的說,應是中美雙方如果未能加快減少碳排放量的腳步,則可能成為首先受到歐盟制裁懲罰的難兄難弟了!

 而如果再更深一層來探討,則中國所承受的壓力無疑將更甚於美國。畢竟中國除了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間,中國因防疫到位,在工業和經濟領先全球復甦。但付出的代價,卻是使得2020年的全國碳排放量年增0.6%達98.99億噸,不只創下歷史新高,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比重也提升至30.7%。另外倫敦環保智庫Ember的研究也指出,目前全球的燃煤發電量,中國以53%的占比獨占鰲頭,較諸2015年的44%可以說是更上層樓。這些「逆勢增長」的數據,自然使得其他國家更為緊盯中國的後續減排措施。

 中國除了要承受燃煤、碳排增加的「燃眉之急」外,連帶使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向世界各國宣示中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也因為包括美國在內,全球各已開發國家,都已宣告至遲將於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量的碳中和指標。相形之下,習近平所宣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反而變成為「落後指標」。如果中國堅持不改期程,除了將在年底的第26次締約方大會,成為與會各國最熱門的討論甚至是責難議題,同時也將可預見,從2050到2060年這十年,將成為中國在國際上「最難熬的十年」了!

 為避免陷入這樣的困境,香港南華早報於報導這回合的「美中氣候對談」時,同時引述消息指出,中國有望在與凱瑞磋商後宣布,將碳中和承諾的時程提前至2050年。而依中國的體制來看,要做這樣的新承諾,自然是需要習近平的拍板。而其效益,除了可以緩解來自國際的責難制裁壓力,同時還可以賣個面子給拜登,最後印證汪文斌發言人所說的,得以推動中美關係重回穩定發展的軌道。而在美方來說,拜登最近正因為阿富汗變局使其民望大跌,如果能經由中美雙方氣候特使的對談,進而展開互利合作新局,自然為拜登所喜聞樂見了。

 綜合以上的分析,也可以說這次的中美氣候會談,其實是中美雙方精心策劃的棋局,並讓包括習近平和拜登在內,中美雙方各自都能獲得雙贏乃至於更多贏的效益了。

 沒有錯,環境議題的特性就是無國界。短視者的作為只在於自掃門前雪,但包括溫室氣體超量、極端氣候加劇,影響所及卻是「覆巢之下無完卵」。中美雙方果然能在氣候議題上攜手合作,其效益將不只於利己利人,同時也將有利於全世界。

 站在台灣的角度來看,中美雙方果真能夠從氣候議題切入,建構正面的溝通合作機制,則台灣不只可以跳脫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困境,同時還可以因勢利導。先讓由龍頭企業所合組的「台灣淨零大聯盟」,帶頭自我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同時也經由產業鏈,分享經驗,協助中國大陸提高碳中和的營運績效,以及協助美國改變過度浪費資源、損害環境的積習。最後在兩岸三方的互助合作下,讓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成為以合作取代對立、對抗的新生機。果能如是,則全民幸甚!地球也將重現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