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823陳碧芬/台北報導

亞太支付失敗損失 去年437億美元

 最新研究調查,2020全球付款失敗導致的損失高達1,185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最多高達437億美元,LexisNexis風險解決方案公司分析,付款失敗有各種理由,最常見是被代辦銀行中間掉包、或中轉銀行拒絕執行付款等,銀行或金融業者為此失去企業客戶的未估成本,實際上更為龐大。

 研究團隊指出,付款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信息不準確或是不完整、人為錯誤導致的數據輸入問題,或者參考數據和驗證工具不佳,不管是什麼原因,失敗的付款每年給經濟造成的費用、勞動力和業務損失,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機構及其客戶最大的困擾。

 據統計,市場上每天超過2萬次的付款失敗紀錄,由於銀行拒絕支付可能需要十天才能釐清問題,銀行系統每天都會因支付失敗而滯留大量流動性。事實上,支付失敗率維持在1%的低水平,企業客戶就會不滿意,就是付款100次中、出了一次錯,企業客戶就會跳腳。

 調查顯示,高達八成的金融業者反映,「因此失去了客戶」。令人驚訝的是,調查發現支付失敗率高於5%,才會迫使近八成的金融業者有動力著手改善問題,「看來管理付款失敗率,才是金融業者最大的挑戰,因為從來沒有被徹底解決過問題。

 參與了此次調查的金融科技業Accuity建議,包括為付款作業流程提高準確性,前提是從準確的參考數據開始,此時導入創新的金融科技成為必要。作法上,透過API技術的架接,來提高準確性,實際降低付款失敗率;亦有企業端的大型公司,開始將貿易文件的參考數據,加入ERP作業系統中,採取自動進行支付驗證,這些補強作法都能對銀行跨境支付可能失敗,作出防呆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