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822凱基投顧董事長朱晏民

碳中和鳴槍 長線贏家出列

極端氣候對環境的影響迫在眉睫,全球已有128個國家,為了降低碳排放量、解決溫室效應、極端氣候等問題,宣示將於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即「碳中和」目標。碳中和指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以節能減排或植樹造林方式來清除,或運用碳交易等方式取得碳權來抵換,達到正負相抵,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碳。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也愈來愈大,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工廠燃燒的石油和煤,以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都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濃度急速增加,增強了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不只有二氧化碳,還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惟整體來說,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也能長時間存在於大氣當中,因此被許多國家、企業和組織,視為首要改善的溫室氣體。

 為達成碳中和目標,「減少碳」與「清除碳」將必須同步進行。「減少碳」主要針對目前的重點排碳產業進行改革,諸如以燃煤發電為主的電力產業、以燃油為主的運輸產業以及重污染的製造業。而「清除碳」主要是可以透過植樹造林的方式來清除,惟此方法無法過度依賴,除了緩不濟急之外也需要大量的土地,因此減少碳排將各國達成碳中和的主要手段。

 全球主要的排碳來源當中,電力產業占比近四成,車輛與海運等交通運輸產業占比二到三成,而鋼鐵、塑化、水泥等重污染製造業則占約二成。在碳中和趨勢下,電力產業改用潔淨能源取代燃煤發電;車輛產業改用電動車取代燃油車;重污染行業則透過低碳製程、限制生產、課徵碳稅等措施來減少碳排。上述產業將因碳中和趨勢而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並由此衍生出贏家與輸家。

 首先,電力產業將會衍生出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儲能等商機。根據IEA(國際能源署)預估,為使電力產業於2050年達成碳中和目標,再生能源產業將會較目前成長9倍,再生能源的累計裝置量則由目前之2,994GW成長至2050年之26,568GW。其中,太陽能產業累計裝置量將較目前成長20倍,風力發電產業將較目前成長11倍。太陽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占整體發電裝置量比重將由目前的18%提高至2050年的68%。

 其二,車輛產業將會衍生出電動車、汽車電子、電動自行車等贏家。根據IEA預估,為使車輛產業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全球電動車的滲透率將由目前之4%提升至2030年之64%,2050年再提升至100%(其中70%為純電、30%為氫能源)。電動車滲透率的拉高將對相關供應鏈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包含車用電池、汽車電子、車用半導體等。其次,車輛部門的去碳化還需要搭配公共充電站的大量設置;或者車旅(car trip)轉換成公共運輸與電動自行車等,都是未來減碳的助力。

 其三,重污染產業將衍生出低碳製程、碳捕捉商機以及減產導致的有利環境。鋼鐵、塑化和水泥合計占所有重污染產業近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三大產業未來若要達成碳中和目標將最為困難,除了減少產能之外,則需改用低碳製程或碳捕捉等高端技術才能夠有效地減碳,惟這些高端技術目前尚不成熟,但也許是長期潛在的商機。中國大陸的鋼鐵產能占全球近六成,因應中國本身訂定2060年達成碳中和長期目標,以及2022年2月北京冬奧的短期目標,中國政府已於2017年要求鋼鐵廠不准增產,且2021年更要求開始減產,我們估計此舉將使2021年全球鋼鐵產能減少約5%以下。倘若未來幾年大陸鋼廠延續減產腳步,又適逢中、美、印度各國開始擴大基礎建設,將有助整體鋼鐵業供需環境偏向吃緊,並有效支撐鋼價。

 碳中和將是2020~2050年的長線大趨勢,而三大主要排碳產業將成為未來減碳的重點,此將翻轉產業面貌並衍生出贏家與輸家。看好碳中和趨勢下的贏家,包含:1.電力產業的再生能源與儲能。2.車輛產業的電動車、汽車電子、車用半導體、電動自行車。3.重污染製造業的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