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817許毓仁、張懷謙

台灣商業太空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image
 ●圖為福衛七號6枚衛星。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日本等大國陸續頒布囊括其太空戰略以及商業發展的太空發令之後,眾所期待的台灣《太空發展法》在歷經多年與波折,終於在5月3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6月16日總統令公告完成,但是要從法令真正在落實到產業,以及執行方式尚未充分釋疑,完全施行之前,台灣在太空發展上仍面臨諸多挑戰。

 伴隨近年來全球低軌道通訊衛星市場爆發,台灣也想跟上潮流,大張旗鼓把焦點凝聚在相關商機上。不可否認,政府強調的低軌道通訊衛星市場是美味可口的,今後如Starlink等低軌道通訊衛星及其所有設備就像是你我手中的手機一般是商業太空時代的「消耗品」;正是如此,擁有多年代工經驗並正在承接國外通訊衛星元件與地面設備製造的台廠更是搏扶搖而直上。

 然而,如果我們不希望下一個10年甚至20年,仍以亞洲太空產業的代工廠自居,守成之外,還要打下一片藍海,就必須要有所革新圖強,最大的關鍵是台灣必須跳脫政策與產業現狀,除了國家領軍大力推展太空計畫之外,最重要的是訂下包含政策、經濟、以及教育的總合永續戰略計畫。

 為了更有效地的促進產業、政府、以及教育領域參與市場運作,有三個面向可以思考:

 一、超然組織建立與政策疏通:

 太空商業強國日本2008年公告了「宇宙基本法」(平成20年法律第43號)之後,除了明訂相關太空發展與產業結合以及國防政策的大綱之外,最關鍵的是,在內閣府(相當行政院) 轄下設立了獨立的決策組織「宇宙開發戰略本部」,首相擔任本部長、各大臣(各部長)擔任成員。若台灣要在太空發展上大破大立,可參考此方式,透過行政院長的威信,統括各部會 (交通部、經濟部、科技部、教育部)的資源與整合協商平台,簡化程序,快速水平連結,將國家長期太空發展政策一貫化。

 二、太空港的設置與市場營造:

 相較大部分國家的地理條件而言,台灣的確是擁有良好的太空港設立條件,包括:氣候穩定,一年四季皆可發射、陸海空運交通便利、幅員密集、電力穩定以及通訊便利等。更重要的是東南方向有開闊的太平洋,可以大幅降低火箭等載具掉落人口密集都市的風險。太空港除了對內讓台灣的火箭使用之外,對外甚至可以發揮招商與國外火箭來使用商業服務的功能。在這些先天條件的優勢之外,期待台灣也能跟上世界腳步,發展商業太空技術的必要基礎建設、充實國外商業太空公司來台投資的制度,或是關鍵元件產業鏈的整合。

 三、太空工程與新創人材養成:

 為了使太空產業發展健全,人材的培育刻不容緩。因為今日的教育往往需要數年後才能在社會上看見成效。尤其是在台灣普遍以元件等代工建立的太空產業模式,民間要完整建造衛星或是太空船,串起所有元素的「系統工程」的學識與實務是關鍵。除了教育之外,留住太空人材不外流到其他產業,並且積極提供相關新創公司的支援制度。

 太空發展,就如人類祖先花了一百多年的光陰,終於從夢想飛行到克服重力航向群星一般,需要的是給予新世代夢想,政府與產業持續地努力,並且有長期一貫的商業戰略,迎接挑戰,創造機會,才能在下一個十年飛出「台灣式的太空」。

許毓仁■前立法委員、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

張懷謙■陽翼先進科技公司執行長、太空建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