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政府宣布加強整治監管教育與科技產業,導致中國股市表現重挫。由香港企業與中國企業在港掛牌的H股所組成的恆生指數,在7月26與27日兩天內重挫8.4%(以美元計價),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大跌幅。中國科技類股受創尤深,恆生科技指數在三個交易日下跌14.2%。儘管如此,代表中國A股市場的滬深300指數近一個月績效反而展現相對抗跌的韌性。
雖然中國股市在2020年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賣壓,但如今中國股市卻又面臨新一波的挑戰。對於許多投資人而言,中國政府的政策動向難以捉摸,因此在投資股票時,要設定一個合理的風險溢酬目標可說是難上加難。
中國政府針對補教產業祭出新的監管法規,嚴禁營利性質的課後補習,導致補教企業的股價崩盤,進而引發中國股市恐慌性賣壓。實際上,先前中國政府也已經開始加強監管電子商務、美食外送、以及叫車服務等高速成長的產業。有鑑於此,投資人開始擔心其他近年來高速成長且受到青睞的產業,也會成為下一波整治對象,因此科技與房地產企業在這波股市震盪中也受到衝擊。
聯博認為,當前中國政府之所以出手干預,乃是為了嚴格監管兩大類對象。首先是對中國國家安全有疑慮的企業,包含擁有大量中國民眾個資並在美國掛牌上市的中國網路企業。
其次則是違背中國政府社會發展目標的企業。民間補教企業之所以被視為有害社會發展,主因在於中國政府認為課後補習會對學生帶來額外的壓力,也會增加家長的財務負擔。科技龍頭企業也是中國政府鎖定的目標,因為壟斷也被視為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大主因。
這些監管要求看來相當嚴苛,然而從歷史脈絡來看,類似的例子其實屢見不鮮。舉例來說,中國銀行業在2010年的負債呈現爆炸性成長,最終導致中國政府試圖出手控管。2016年至2017年期間,一連串假疫苗與假藥致死事件,也導致中國政府加強監管中國製藥業者。
但換個角度來看,儘管中國政府近來祭出一連串嚴謹的整治措施,但中國政府也還是可能視情況出面安撫市場並鬆綁法規。舉例來說,2018年中國A股市場曾爆發類似的恐慌性賣壓,接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便站出來喊話支持民間企業。
因此,我們認為最近這一連串的事件對中國A股市場未必全然是壞事。首先,在中國境內掛牌上市的本土企業較不容易踩到中國政府的紅線;在A股市場掛牌的企業不會涉及中國國安的議題或是可變利益實體(VIE,又稱協議控制)的爭議。其次,許多中國A股企業來自發展成熟的產業,例如核心消費、工業、或原物料產業,且這些產業的監管架構已經相當完善。
此外,凡事總有一體兩面。儘管投資人擔心新出爐的監管法規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同樣的法規也可能會令部分產業與企業受惠。例如,中國承諾將於2030年與2060年分別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目標,為電動車供應鏈與太陽能設備製造商的獲利前景注入一劑強心針。
同樣的道理,中國致力實現科技自給自足的策略性目標,讓中國半導體製造業者成為這波政策利多下的受惠者。事實上,即便中國新經濟概念股在海外市場陷入賣壓,但是在政策利多的加持下,許多中國企業的股價表現仍然相對突出。
當然,沒有人能預測接下來中國政府有意加強監管的對象。但我們認為當前中國股市面臨的動盪終將歸於平靜,投資人只要瞭解中國政府的思考模式,就有機會避開最容易受到政府干預影響的企業,並發掘出長期風險溢酬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