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本土疫情三級警戒影響,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NMI,5、6月連續雙雙走跌,7月中旬開始微解封,27日警戒降級之後,內需市況逐步加溫,8月2日(周一)公布的7月台灣PMI、NMI,止跌回升的機率也不小。
其中,內需占比較多的非製造業NMI,先面臨5月驟跌10.9個百分點轉為緊縮,6月處於本土疫情擴大第二個月,6月續跌至46.0,出現2021年來最低數值。比較2020年疫情從中國內地開始爆發的2、3月時,台灣NMI 一度跌到創編以來最低的40.4,隔月回升到42.3,之後就一路回升,儘管真正解對是在6月之後。今年的情況,7月間疫情明顯較6月緩和,惟在經歷6月餐飲業、零售業營業額減幅均創史上新高下,7月估計要立即有大幅回升,實有難處,至少力求止跌。
出口為主的製造業,6月經季節調整後之台灣PMI為64.0,雖然在疫情期間連跌二個月,實際上已連續八個月維持在60.0以上的擴張速度。製造業對於「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即產能能見度亦連續八個月維持在60.0以上的擴張速度。
7月為電子製造業傳統旺季的開始,業者全力準備歐美市場年底消費高峰的訂單,PMI組成的生產與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時間,存貨等要素,估計會進一步擴張。
調查單位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本土疫情干擾雖然是向好景氣中斷的因素之一,但是不同產業各有產業特性,帶來的景氣榮枯也差異很大,像製造業面臨供應鏈吃緊、航運塞港等「新五缺」,而內需部分產業緊縮明顯,如住宿餐飲業NMI近兩年多在20以下,如今進一步面臨現金流斷鏈風險,資通訊、批發業NMI則在6月呈現大幅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