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30野村投信大中華區股票基金經理人吳維

消費復甦慢於預期 是否值得擔憂?

中國人民銀行於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主要目的是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兼降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所造成的壓力。這次的降準,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寬鬆,而是著眼於預防信用風險;2021年是銀行資管新規過度期的最後一年,但社會融資總額年增率放緩的趨勢,並沒有改變。

 而人行降準措施是否考量了經濟復甦動能減弱,筆者認為最值得關注的還是消費增速的不如預期。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由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經濟復甦,理論上2021年應可逐漸由消費接棒,但實際上消費回溫的幅度仍然緩慢。時序已進入第三季,消費力道若仍缺乏向上動能,則經濟復甦的重責大任,勢必回到仰仗投資端的驅動,這是資本市場所不樂見的現象。

 我們可從幾個角度來分析消費疲弱現象。首先,消費者對許多高單價的家電和3C產品的需求,在疫情居家期間逐漸透支。另外,反覆無常的疫情,導致服務型消費停滯。由於中國採取零容忍的防疫模式,任何省市一旦出現新增案例,當地的商業和服務即受到限制,因此商戶增加雇員或重啟營運都謹慎為上,影響到服務業人員的收入,造成消費力降低的負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後的復甦,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一樣,都呈現所謂的K型復甦。據UBS所作的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的工資增速雖有所反彈,但幅度不及2019年;以結構來看,中青年(18~44歲)、高收入和高線城市受訪者財務狀況的改善較為明顯。工資漲幅愈高、財務保障愈強的受訪者,其消費意願愈強,疫情期間高端消費需求較平日更為暢旺;而邊際消費傾向最強的低收入族群,受疫情的衝擊則更明顯。

 整體而言,由於收入增長尚未完全恢復,消費態度難免趨向謹慎,儲蓄率仍維持高位,加上政策對於現金貸相關規範趨嚴,居民去槓桿也對消費動能造成壓力。

 長期以觀,中國不但即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且具備規模生產能力與完整的製造體系,其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的趨勢非常明確。出生於1995~2009年,人數超過2.4億,占總人口17%的Z世代,已成為中國新一代消費主流,是各品牌廠商拓展市場的重要指標。Z世代年輕人在行動互聯網時代長大、家境較為富裕、又值國力日漸增強,因而近年來造就「國潮」的快速發展。

 除了主流消費人群心態上的變化之外,中國產品不斷進步、競爭力大幅提升的事實,同樣值得重視。以體育用品為例,國際品牌Adidas於2013年,推出Boost技術作為中底填充材料,其舒適性和性能獲得市場認可;Nike於2017年推出ZoomX泡棉材料,立即引領全球風潮。

 惟中國國產運動鞋品牌也不遑多讓,李寧、安踏和特步經過多年研發,自2018年開始,陸續推出可與前述國際品牌相抗衡的中底科技,打破一直以來國產品牌僅能做中低端產品的形象。由此可知,中國品牌處於比過去更有利的發展環境;當然,成功的關鍵仍在於產品本身的品質和競爭力,是否經得起消費者的考驗。

 總而言之,由於疫情趨緩,中國線下服務型消費開始回升,短期消費也出現邊際性好轉,但復甦的速度,的確不如相對樂觀的預期,疫情反覆終究會影響消費者的收入增長和消費意願。當下的形勢,正處於原材料成本高漲和終端消費疲弱的雙重打擊,對議價權不足的品牌廠商而言,勢必面臨不小的盈利壓力。建議投資人密切掌握中長期消費升級的大趨勢,耐心等待逢低布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