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28陳鴻達■台灣金融研訓院院務委員

金融氣候壓力測試正是時候

過去的避暑勝地加拿大溫哥華,上個月驚傳連續飆出攝氏4、50度的熱浪,造成山區森林野火不斷,海邊大量魚貝被煮熟。災情未平,歐洲又發生百年最大的洪水。由於極端氣候帶來天災的頻率與強度越來越強,因此去年有全球「央行中的央行」地位的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綠天鵝報告(The green swan)」,闡述氣候變遷將是衝擊全球金融穩定的重要風險來源。

氣候風險有多大

 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大致上可分為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實體風險例如極端氣候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進而加重金融業經營的成本與風險。轉型風險例如各國政府為了減緩氣候衝擊,實施了相關減碳政策,影響到高排碳產業的經營,進而衝擊到相關金融業。這兩種風險有互斥的關係,為了躲避轉型風險,遲遲未有積極減碳作為,那勢必會增加實體風險。根據「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路(NGFS)」的報告指出,實體風險要遠大於轉型風險。

 根據NGFS的模型預測,若能現在就積極有序地推動減碳政策,那麼轉型風險的成本會較低。若是把減量責任拖到未來,屆時一定亂成一團,在失序轉型下,將付出更大的社會轉型成本。該模型指出,失序的轉型風險對GDP的影響將達到9%以上。相對的若是有序轉型,則對GDP的衝擊可望降到4%。

 NGFS的模型預測也指出,若是全球暖化失控,則到2100年實體風險累計對GDP的減損將達到25%。此外還有許多實體風險無法納入評估,例如海平面上升或是天災造成難民人口遷徙或是區域衝突所造成的損失,都未在此模型中。

 綠天鵝報告指出,下一個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能就是因氣候衝擊造成,因此金融監理機關有責任避免這樣的結果發生。金融監理機關必須運用其金融監理工具,要求金融機構必須評估計算其氣候風險並揭露。目前全世界最普遍的做法是,要求企業必須依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格式進行相關資訊的揭露。包括必須辨識氣候變遷為公司帶來什麼風險與機會,並且由公司決策階層主導相關的因應策略,據以制定相關的風險管理流程,並有具體的目標檢驗公司的績效。

歐盟訂出氣候壓力測試時間表

 有了TCFD的基礎後,再來就是研議將氣候變遷納入壓力測試的可能性,讓金融業了解氣候變遷對其資產負債影響。英格蘭銀行本來在2020年就要求英國各銀行執行氣候壓力測試,後來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延期。歐盟央行也要求各銀行從2021年1月開始準備相關資料,2022年的金檢就會納入此項目。

 事實上金融氣候壓力測試就是KYC的再延伸,金融機構要能掌握其資產或抵押品在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下可能遭受的損失。例如花旗銀行在其2020年的TCFD報告書中表示,若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課與50美元的碳定價,那麼石油公司平均信用評等將降3.5級。國內某金控估計指出,對石化業若課與每噸二氧化碳排放50-100元美金的碳定價,那麼到2030年其成本上升約0.75%,若再加上因缺水導致營收減少1.36%。那將使得其662家石化業客戶中,有96家信用評等級衰退1等,4家衰退2等,授信戶平均違約率上升0.5bp。

 此外隨著氣候風險的日益嚴峻,在計算資本適足率時,對於金融機構的資產,是否也要依其屬「綠色資產」或「褐色資產」而給不同的風險權重?對於金融機構持有的綠色資產,在計算資本適足率時,減少其風險成數,反之增加褐色資產的風險成數。因為一般來說,褐色資產所面臨的轉型風險較大,高碳排或能源效率低的,一旦有頒布相關的減碳措施,持有這些資產的人很可能需要負擔更高的成本,或是這些資產的價值將面臨很大的減損。國際上對這個議題的討論也越來越熱烈,甚至有些國家的央行已經部分採納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