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連兩年為台灣GDP年增衝高作出最大貢獻,中華經濟研究院23日公布「2021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報告,製造業2021上半年營運狀況、利潤率均較2020下半年進一步更好,但製造業者反映,生產物料、大宗商品的採購價格持續大漲,製造業採購價格指數已連續二期(一期為半年)呈現上升,此次指數飆升21.7個百分點至91.7,而且預估下半年還會持續上升至93.6,為2013年營運展望指數調查以來最快的上升速度。
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調研團隊主持人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製造業採購價格指數逼破90,代表製造業採購成本大漲,在歷年調查中從未見過,其中包括出口廠商出貨受到缺櫃、爆單、漲價與缺料等極為嚴峻的挑戰,不可控的總經風險持續攀升。廠商調查結果反映,平均而言,2021上半年製造業之採購價格較2020下半年增加13.62%。
該調查中亦有兩項數據值得注意,其一是超過三成的製造業者預估利潤率下半年將較上半年差,反映在利潤率擴散指數僅有50.8,接近持平水位;另一是96.3%的製造業主要供應商,表示有調漲或預告漲價的情況,且有近八成製造業者直言將全部或部份轉嫁。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張傳章分析,廠商對營運展望看好,但利潤率卻下滑,關鍵就在於缺料及航運成本上漲,採購成本上揚,且在供應鏈風險可控難度加大情況下,廠商增加存貨,甚至重複下單,均進一步造成營運成本高漲的壓力。
中經院在廠商關切的總體經濟議題項目中,首次在製造業問卷中加入缺料及航運成本等選項,結果「航運缺櫃、交期攀升」、「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原物料、關鍵零組件短缺」等排名分居二至四,僅次於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且有六至七成的製造業廠商有此共識,反映出問題的嚴重程度。
「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由國家發展委員會與中華經濟研究院自2013年起每半年進行一次,以有效預判未來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產業狀況,2021上半年調查結果,多項內容反映出製造業呈現十分不同的現象,非製造業多以內需為主,則是則到新冠疫情警戒升高,面臨較大的衰退。
該調查顯示,連兩個月的疫情三級警戒,製造業廠商預估,第二季與第三季營收或業務量平均減幅分別為1.3%與1.7%,影響還算輕微;非製造業者預估第二季與第三季營收或業務量平均減幅皆約10%。至於減幅較大的產業,集中在住宿餐飲業與其他非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