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22朱漢崙

新興市場債有玄機 基金投資人應注意

這幾年來隨著中美貿易戰開打迄今未見停火,以及大陸具指標型的企業集團相繼不分領域的傳出財務危機、港版國安法上路對香港的衝擊等等,台灣金融業所處的環境已面臨前所未見的轉折,必須要重新思考及布局;然而比起金融業,更令人擔心的其實是處於風暴而不自知的基金投資人。

 甚至這些投資人,尤其是高齡長者,還以為他們所投資的基金跟大陸無關,因為這些基金的名稱不見得叫「大中華基金」,反而以「新興市場債」冠名的所在多有,倘若仔細再去檢視裡面的成分,就會發現大概有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比重是配置在大陸債券,尤其以不動產債券為多。

 這樣的結果非常嚇人,包括筆者也曾好奇詢問銀行財富管理業者:「為何國內投信者所銷售的大陸基金有這麼多的不動產債券?」最後得到的答案令筆者訝異。

 原來大陸銀監局,老早就有感於大陸房市泡沫化的危機,因此不在少數的大陸不動產集團,其實是不能從大陸的銀行取得融資,於是轉向債市籌資,這些債券甚至因此成為台灣所發行的多檔基金投資成分標的。

 這樣的答案,在筆者聽來,形同「你丟我撿」,大陸銀行拒絕融資,結果反而由台灣持債的投資人給予資金的「風險轉嫁」,其實相當危險。尤其是這些不動產公司在無法從銀行取得融資之後,債市已成為唯一的融資之路,因此發行者所給的利率都很高來增加投資人的持債意願,台灣的投信業者也因此拿來作為基金的重要成分配置,但這種高利,實際上卻風雨飄搖,建築在極度的危險之上。

 然而身為金融業者,比起讓客戶進場「利自險中求」,如何讓發生狂風大浪之際,讓客戶能安全退場不被捲走,當下恐怕更加重要;但可惜的是,眼下這些保障措施付之闕如,台灣投資人只能更加警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利自險中求的結局經常是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