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22

生技產業的發展模式是否該改弦易轍?

 最近從「進口國外疫苗」或「扶植國產疫苗」,到「幫助莫德納代工疫苗生產」,生技產業的發展再次受到廣泛的矚目,但似乎都不是太正面的新聞。

首先,國產疫苗走捷徑,二期的臨床完成,尚未進入三期臨床測試,也未發表臨床檢測數據於國際期刊時,即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而在二期未解盲成功之前,政府即簽約下大訂單購買國產疫苗,日前更獲得食藥署通過EUA,和衛福部核准專案製造。其次,政府宣稱將為莫德納代工疫苗3-5億劑,但被幾位專家唱衰,認為台灣代工技術及能量不足,有點誇大。第三,近月高端、聯亞股票的暴漲暴跌,若再回顧早期浩鼎、基亞解盲失敗,致眾多散戶慘賠,這些事件均重創民眾對生技產業的信心。

長期以來,生技產業被認為可以和半導體、電子資訊業同列為台灣的重要引擎產業,但三十幾年發展下來,從產值、股票市值、創造就業人口、國際影響力來看,真是有如天壤之別。生技產業的發展大致晚了電子資訊業、半導體產業約10年左右,這和國際間產業發展軌跡大致相符。

就產值觀之,半導體產業2021年產值高達3.26兆元新台幣(以下同),上中下游產業發展完整,包括上游的IC設計,中游的晶圓代工、DRAM生產,以及下游的封裝測試,產業鏈相當完整,直接就業人口約22萬人,如果將IC應用的電子資訊業相關就業人口加進去,約有82萬人之多。在股票市值上,台積電市值逾15兆元,聯發科也有1.8兆元之多。在國際影響力上,台灣的晶片生產成為各國汽車、手機、航太、AI、5G的兵家必爭之地。台積電、聯發科均屬於台灣的「護國神山群」,國際影響力動見觀瞻。

反觀目前我們的生技產業產值將近6千億元,創造的就業人口也只有將近10萬人。在產業鏈的發展上,除了上游的生技新藥,下游的製藥、應用生技之外,中間有不少產業鏈是斷裂的。國內生技的專上畢業生,除了少數是留在業界、學校、研究之機構之外,多數只能選擇轉業或外流,楚材形成晉用。發展三十幾年下來,連代工的技術、規模能量,都相當不足。

此外,在生技產業上,我們也鮮少看到讓台灣人驕傲的國際級公司和獨角獸,在國際間嶄露頭角。不像韓國的美妝、生技、生技代工,已在國際間建立相當的知名度。我們的一流生技公司應該去挑戰美國資本市場,以證明自己是國際級的新藥、製藥公司。

半導體產業和生技產業的發展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值得我們好好的檢視。生技產業發展上的盲點,我們歸納成以下二點:

第一,資訊不對稱,缺乏國際接軌的制度:台灣的生技廠商熱衷於發展新藥,在營收、盈餘均不足之際,有些利用關係,透過科技、生技第三類股的巧門上市(雖已緊縮,但生技類屬科技類股掛牌上市,只需淨值不低於資本額2/3的規定)。還有,若干生技界人士結合本地的股市大戶、民意代表,利用籌碼的優勢,結合宣傳,複製所謂的「成功模式」,亦即利用新藥發展上的資訊不對稱,透過「本夢比」攫取資本市場的利益,一而再,再而三,,讓股市投資人望而卻步,也使正常經營的生技公司,無法藉資本市場有效籌資。

第二,政府的主政者不像過去李國鼎、孫運璿等人,有強烈的使命感全力支持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反而因為租稅、補助等誘因,讓企業走捷徑,炒股票。加之以政府企圖心不足、經費不足,致缺乏完整產業鏈的建構。

展望未來,台灣應該引進國外的監理制度,例如和美國科技業為主的Nasdaq合作,引進它們的監控制度,以及美國資金挹注,台灣的生技產業會發展得更好。Nasdaq已經跟全世界一百三十幾個國家證交所合作,台灣證交所可以整合興櫃、戰略板,與之合作,除了和國際接軌、引進國外資金之外,也可避免讓有心人士的不當行為重創資本市場。

同時,法規的鬆綁、積極產業化,引進保險資金,可以壯大台灣生技相關的大健康產業。其次,鼓勵更多的醫師進行臨床工作,從需求面發展更高階的醫療器材產業。最後,應該充分整合台灣的生技研究機構,分工整合,串連整個上中下游產業,像半導體產業一般,一步一腳印,發展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生技產業才會有亮麗的前景,也才能成和半導體、電子資訊業,並列為引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