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715文/張秉鳳

電池芯國產化 官產研聯手創新機

朝加速差異化、高規格化、高品質化目標邁進,避免陷入中國大陸的紅海競爭

image
●台灣電池協會理事長陳勝光(左)向地方政府介紹台塑集團開發的大型儲能系統(ESS)。圖/電池協會提供

 面對全球電動車與儲能兩大應用市場商機蓄勢待發、即將起飛,台灣鋰電池產業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儲能系統大廠指出,畢竟電池芯國產化的議題並非單一公司即能促成或決定的,這還需要看政府對電池產業的態度、決心;我們看看大陸,想想台灣,台灣電池芯產業在差異化、高價值化發展目標下,有機會,更有大挑戰。

 國內儲能系統大廠表示,電池芯國產化,我們非常樂觀其成,惟政府對電池產業的態度、決心具關鍵性作用;尤其是台灣腹地小、內需市場胃納量不足的先天因素下,以致國產化的推動絕非一蹴而成,過程必定伴隨著辛苦,反觀中國大陸電芯電池產業發展可以突飛猛進,其內需市場動輒超越台灣數十倍甚至百倍,再加上中國大陸政府傾全力扶植及銀彈支援鋰電池產業,所以當地一線陸廠的電池芯規模、產能居全球領先地位,絕非台廠所能比擬。

 面對產業現況,台灣發展電池芯國產化勢必要與對岸的發展策略要有所區別;系統大廠建議,電池協會及電池芯廠針對國產電池芯的研發、生產朝向差異化、高規格化、高品質化方向規劃,避免陷入中國大陸的紅海競爭,例如:現在大陸市場主要的產品規格為0.5C,台製電池技術能達到2C以上的高C rate,在品質控管上應要求更嚴苛、在產品使用壽命應要求更具CP值等,畢竟中國大陸電池廠仍是良莠不齊,電池芯的品質好壞也差異很大,台灣國產電池芯廠商只要專注與加速差異化、高規格化、高品質化,一定能很快躍上世界舞台,帶動台灣電池產業鏈與應用市場。

 當然,電池芯國產化須要國營單位扮演引領推動的火車頭,其中有幾項重要工作須要政府落實執行;首先,經濟部能源局應要求轄下的單位開始使用國產電池芯做起,其次,與公家機關關係密切的工研院是不是可以主動提出相關建議,第三、台經院、台綜院是不是可以研擬應對政策,倘若國營單位沒有上述規畫或想法,甚至觀念都沒有的話,對電池芯國產化的發展進程必定是雪上加霜、寸步難行。

 若不幸走到這一步,消費者就只能依照價格、投資報酬率等因素而放棄使用國產化電池芯,至此只會更加速國內電池芯業者放棄研發、生產,較好的是廠家轉型貿易商全數仰賴進口,最壞的情況,廠家全數倒閉而產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