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5月首次反映本土疫情擴散的衝擊,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雙雙出現回跌,中華經濟研究院將於7月2日發布6月的廠商調查結果,在三級警戒沒有解除下,這個用於研判景氣的領先指標,可以預知不可能出現明顯翻轉,內需為主的八大產業必然持續呈現疲軟,製造業也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追料、追櫃追到心很累,該研究團隊甚至因疫情阻擾,能填卷的經理人都居家辦公,問卷回收的速度都陷入疫軟。
本土疫情自5月爆發,直接衝擊內需市場和非製造業,5月NMI 從60.1驟跌10.9至49.2,中斷先前連續11個月的擴張(數值50以上);製造業PMI 5月亦出現由創編以來最快擴張速度68.7回跌至66,所幸還能維持連續七個月60以上的擴張速度。然而,畢竟病毒不長眼睛,京元電生產線爆發移工群聚,多家科技廠也傳出確診案例,製造業染疫風險進而大增。
從5月PMI組成分析,製造業判斷未來景氣的「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大跌至67,一改先前連四月維持70以上的擴張速度,凸顯製造業廠商展望從樂觀轉保守,造成此現象的因素,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張傳彰表示,業者面臨缺料、漲價、缺櫃,憂心限制性供水電等風險,擔憂無法如期交貨,遠大於病毒擴大感染。
而6月以來產業界面臨的考驗更多,除了前述的新增科技廠染疫,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國際油價上升趨勢堅挺,截至2021年6月25日,布蘭特油期價格已來到75.26美元/桶,國際金融市場亦深受第二季極高通膨數據所牽動,影響出口商交貨的海運貨櫃6月也進入海運旺季,船公司提出運輸成本增加為由加收各式附加費,貨櫃運價連續漲價,均進一步惡化製造業的供應商交貨時間上升、存貨擴張。
非製造業部分在5月NMI的第一時間已反映疫情衝擊的嚴峻,6月理當沒有翻盤的期待,惟此波和2020年第一波疫情的情況有些差異,部分內需業者快速反映,旅遊業推出美國疫苗團、歐洲精緻團,餐飲業的線上外賣熱絡,加上政府此次紓困動作快,紓困4.0、央行提高中小企業款專案融通額度至4,000億元,並延長企業申貸期限及放寬貸款申請條件。中經院研究團隊認為,紓困金應能暫時解決內需產業的現金流危機,或許能讓6月NMI的下墜速度稍為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