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20陳碧芬/台北報導

年中信用展望 交通運輸業迎逆轉勝

 企業信用等級或違約機率,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造成的非典情勢下,影響所及難以捉摸,授評的獨立機構亦面臨更多挑戰。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台灣子公司中華信評將於6月24日發布「2021台灣年中信用展望」報告,這是該單位對授評發行人的年度檢視關鍵報告,包括銀行、證券、產壽險業、企業、與資產證券化暨基金等產業,面臨本土疫情擴散下,2021下半年信用展望的可能趨勢,對於金融暨投資市場具有指引的意義。

 此次發布,由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書評帶領評等分析師團隊,為法人投資者、產業分析師、企業財務長進行線上回顧與說明,內容主題包括四大部分:1、2021年中信用展望與台灣企業面臨的重大信用風險,2、台灣受評企業的信用展望,3、台灣受評金融服務業的信用展望,4、台灣受評資產證券化暨固定收益基金的信用展望。

 細看個別產業、受評企業在疫情下的信用韌性之前,需注意的是,中華信評的所有信用評等結果,均奠基於標普全球評級對台灣政府之主權評等和經濟成長率估測,而且僅針對授評發行體在台灣境內的相對信用風險。這是信用評等行業的最特殊之處。標普全球評級在4月時,將台灣政府的長期與短期主權信用評等等級調升至「AA/A-1+」,評等展望為「正向」;對台灣 2021、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則為 4.2%、2.7%。

 相較前次(2020年6月23日)發布的「2020台灣年中信用展望:不確定性主導當前局勢」報告內容,基調上相近的是「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為穩定復甦蒙上陰影 」,台灣企業面臨諸多重大信用風險,如持久之抗疫措施帶來的外溢風險、借款槓桿明顯升高、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或增加,評等展望仍面臨顯著的下行風險。

 不同的是,2020年台灣經濟及展望優於其他同評級國家,外需強勁有助支撐台灣經濟穩健成長,全球在疫情期間改採遠距工作模式、對資訊科技產品的強勁需求而受惠,帶給台灣在2020年連續第四年沒有發生信用違約的案例。就產業面來看,去年被定位「疫情受創最重的產業」名單中,航空、汽車、景氣循環性高之交通運輸及運輸基礎設施等,並沒有出現預期的慘況,反而因疫情改變了市場生態系而受惠,航運業迎來了2004年以來的「逆轉勝」,航空業也多從客機轉載貨加上政府大手筆紓困,現金流量和財務實力得以維持力,新冠疫情改變市場生態系而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