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17黃欣、李書良/專題報導

貿易、科技戰之後... 全球碳權角力戰燃起

image
貿易、科技戰之後... 全球碳權角力戰燃起
主要國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
主要國家最新減排承諾

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1月上任後火速重返巴黎協定,4月23日美國召開全球領袖氣候峰會後,中美在歷經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後,如何在氣候議題上展開競合之路,成為全球關注的新焦點。

生態環保是全人類的公共議題,但氣候議題一直與地緣政治、能源供應、供應鏈控制與產業轉型等多層面緊密連結,可謂牽涉多元的新戰場。美銀ESG研究團隊4月份報告直接點出:「各國應對氣候議題的策略,將成為通往全球霸權的途徑。」

 2017年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中國就加速推進其綠能建設。據聯合國報告顯示,中國自2015年起,可再生能源專利申請急起直追,2010年到2019年間的專利申請總數達2,659項,排名全球第五位,光是太陽能技術的專利申請就高達1,892項。

中國:減碳任務 不能齊頭式平等

 不過,2021年1月拜登上台後,立刻將氣候變化納入國安重點事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4月提出警告,美國在發展再生能源創新方面已落後中國。可看見,美國正試圖重新掌握國際減碳議題主導權。

4月中旬,美國氣候特使凱瑞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於上海會談後,雙方發表「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中方展現有意在氣候議題上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企圖心。

當月下旬,拜登主導的全球領袖氣候峰會上,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等領袖都加碼減排承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目標,雖未如外界期盼的加碼減碳承諾,但強調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再次宣示立場,即中國堅持先進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在減碳上應承擔不同的責任,非齊頭式的一視同仁。

對中國而言,在聯合國關於氣候變化的協定當中,就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調先進國家應主動承擔減少碳排放的量化任務。再者,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為工業化,自工業革命以來的200餘年,歐美最早實行工業化,理當承擔更多責任。開發中國家受限經濟實力與技術,不可能和西方國家採取同樣步伐。

歐美:中方應與先進國家相同

然而,歐美國家認為,中國碳排放量占全球三成,且一直堅稱自己是開發中國家,當前中國的GDP已是全球第二,科技實力更今非昔比,應該像先進國家一樣盡義務。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認為,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環保策略的本質並不相同,先進國家利用制度的創新,譬如碳關稅或碳排放交易系統等方式,爭取公平性的同時創造附加價值。開發中國家則是經濟優先於環保,策略偏向從經濟發展活動中來支持環保。

「習近平提出的減碳承諾,也是希望在2030年打好整體產業轉型的根底,平順度過淨零排放前的調整陣痛。」資誠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周容羽表示,各國工業發展與能源結構有極大差異,中國仍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且排碳高的鋼鐵、石化影響經濟與就業,並涉及下游的汽車與房市,若貿然接受歐美減碳標準與進程,恐目標未成反重傷己身。

另外,當前各國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較勁,其本質實為碳權之爭。

關注國際綠能政策與ESG治理的一位台灣投資機構高層受訪時表示,碳權角力上,首先是國家政策與標準的制訂,在可預見的全球淨零排放的未來,碳權代表「生產的權力」,也就是國力的延伸。目前歐盟雖最早介入,但其成員國背景複雜;美方在拜登上任後,展現主導氣候賽局的企圖。中國身為世界工廠和市場,自然不會在碳權賽局缺席。

中國正朝著碳中和的方向邁進,在碳權市場上已漸站穩一席之地,只要擁有足夠碳權,未來至少可站穩「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優勢立場。